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战略思想,走中国特色水利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治水管水兴水的重要战略思想,彰显了强烈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为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必须深入学习、全面贯彻、积极践行,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水利发展道路。
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做好水利工作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牢固树立在水资源上过紧日子的思想,严守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红线,加快形成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涵养水生态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水清地绿的美好环境。
牢牢把握统筹兼顾综合施策,这是做好水利工作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水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个要素,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必须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统筹好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兼顾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同推进水资源全面节约、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
紧紧围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做好水利工作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加快水利建设、补齐补强水利短板,既利当前拉动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又利长远改善供给、增强发展后劲,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结构效应。必须牢牢把握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补齐补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不断增加水利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着力提高水安全保障水平。
必须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突出矛盾,这是做好水利工作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水利实践永无止境,改革创新永无止境。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两手发力,用改革创新精神谋划水利发展这篇大文章,全面加大水利改革攻坚力度,加快完善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培育水利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水利融合发展,以改革推动和创新驱动,带动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践行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治水管水兴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系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努力践行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大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治水管水兴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坚持把节约集约用水作为革命性措施,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大幅提升。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把节水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来抓。一是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红线约束,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分解落实到省市县三级行政区,连续3年开展考核并向社会公布结果,全国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12年减少25.4%和26.8%。二是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有序开展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加快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并在京津冀地区率先完成。三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全民节水行动和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把农业节水作为主攻方向,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近1亿亩。
坚持把绿色发展要求贯穿水利工作始终,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把人水和谐的理念贯穿和落实到水资源节约、保护、治理、配置、管理全过程。一是在水污染防治方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良好湖泊生态保护,妥善处置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2016年,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2012年的63.5%提高至73.4%。二是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开展175个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实施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和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推进河湖水系连通,构建循环通畅、丰枯调剂、蓄泄兼筹、多源互补的现代水网。三是在水生态修复方面,大力实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年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5万平方公里、整治坡耕地400万亩。加快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抓好生态脆弱河湖保护与修复,积极推进京津冀“六河五湖”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管控,一些河湖水系重现绿色生机。
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利工程建设,绿色发展的水利基础不断夯实。严格落实生态环保措施,有序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作出重要贡献。二是打好农村饮水安全攻坚战,五年来解决2.5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三是补齐补强防洪薄弱环节,推进大江大河重要蓄滞洪区建设,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高。四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五是更加重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实施水利工程联合调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