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长云:加快向服务业强国迈进

姜长云:加快向服务业强国迈进

编者的话: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是振兴实体经济、支撑制造强国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驱动下,服务业已经成为支撑发展的主要动能、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和国际竞争的主战场。我国服务业发展正处于重要机遇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全球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把握我国服务业发展进入全面跃升关键期的历史方位,通过改革开放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向服务业强国迈进。

推进服务业强国建设乃大势所趋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强力支撑,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变,带动了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活力的明显增强。2016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达51.6%,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2%。服务业不仅日益凸显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引擎,作为熨平经济社会风险的“缓冲器”作用也有明显增强。在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我国作为世界服务业大国的地位稳步确立。但就总体而言,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大而不强”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总体水平不高,服务业供给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升,与建设服务业强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展望未来,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力推进由服务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转型,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要求,意义重大。

建设制造强国的当务之急。当今世界,经济服务化、服务产业化、产业信息化和融合化,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在此背景下,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建设制造强国日益举足轻重。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其优质高效发展和增强竞争力,不仅可以促进制造业节本增效和降低风险,减少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问题;还有利于制造业更好地凝聚资源、集成要素、升级市场,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其在更高水平上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协同发展的能力,不仅可以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提供新载体新路径,还可以为制造业抢占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提供新平台新依托,有利于加快我国制造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的转变,提升其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建设农业强国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很多挑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日趋紧迫,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时不我待。在此背景下,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有利于将大量分散的小规模农户更好地纳入分工协作轨道,促进服务带动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也有利于激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的发展潜能,为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创造条件。做强做大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新型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好地激活、拓展和提升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近年来,我国服务业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迅速成长,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力军。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战场,也是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密集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更需要发挥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等方面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该以建设服务业强国为重要着力点之一,把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战场。

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开放明显提速,服务贸易迅速扩张,服务业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许多现代服务业成为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的亮点和热点,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服务业开放的载体和平台建设更是亮点纷呈。这些有效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和提质增效升级。从国际经验看,着力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在扩大服务业开放的过程中更好地做到扬长避短、兴利去弊。加快推进服务业强国建设,有利于赢得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的主动,提升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和质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