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程:治理赤字的思想根源及化解之道(3)

张程:治理赤字的思想根源及化解之道(3)

三、善用中华文明智慧化解治理赤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然而,现在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治理理念及规则无法有效引领全球治理。因此,亟须创新治理理念,吸收全人类各种优秀文明成果、融合各种治理思想,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具正当性、普适性的新理念。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今日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应该充分“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

1.和谐共生理念。中华文明追求天人合一,强调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彼此和谐共存、各安其位,认为多元共生是世界的本质。“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多元会聚、交感生化以至“万物通”。在这个多元多样多彩的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文明只有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才能使人类社会生机勃勃、繁衍传承。搞单边主义、单极世界,强推一种文明、一种道路、一种模式,只会让世界陷入冲突之苦或枯竭之痛,以致天下大乱、“天下无邦”。

相比于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价值共识,以此构建一种多元治理体系,有利于推进全球治理、和平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从“他人是我的地狱”的“霍布斯丛林”转变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协商共治理念。中华文明推崇“礼之用,和为贵”“以和邦国”,强调各行为体之间平等交往、友好协商、相互包容。突出平等相待,认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文明不分高低优劣,彼此平等、互敬互爱。平等是多元共治的伦理基础,只有坚持各国主权平等,推进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才能使全球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突出沟通协商,强调各行为体应作为平等的主体共同书写国际规则、共同治理全球事务,彼此怀着真诚和善意,以协商谈判代替冲突对抗、以和睦相处代替相互斗争,以平等自愿代替强买强卖、以全球共治代替 “一国独霸”,“有话好好说”,使治理成为管理、协调与平衡关系的过程。

突出开放包容,强调各国应以包容宽和之心看待彼此的利益冲突和理念差异,在大事上求同存异,在小事上宽容礼让,避免让分歧发展为你死我活的斗争。人类有差异和分歧是必然的,但最终应该寻求“和而解”,而非“斗而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各国因相异而相吸,必然在相互切磋、相互借鉴中达到相互补益、相互增进的效果,所谓“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3.合作共赢理念。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天下观和义利观,注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强调“天下一家”,坚持从更加广阔的视野看待自身及“全家”利益,以大局为重、以人类整体利益为重,“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注重各国互助合作、联动发展,走向共同繁荣。

相比西式冷冰冰、赤裸裸的利益至上、自我至上、强权至上思维,中华文化思想中有更多温情、道义的底色,对这个失序的世界无疑是一剂解药。中华文明传统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强调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文明共生共荣,强调从人类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建构命运共同体,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具有正义性、包容性、开放性,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是创新治理理念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华文明中“尚和合、崇正义、求大同”的价值理念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倾向,与强调共存、共治、共赢的全球治理价值高度契合。但是,当前的国际政治现实依然是权力、利益主导,现实主义理论仍是主流,理想主义如何避免成为高缈的口号?这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为此,要加强对全球治理、国际体系、中西文化比较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找到中国治理智慧与历史经验、时代精神、现实情况的共鸣,与西方及其他文明的治理理念和治理规则的最大公约数,形成一整套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一整套具有操作性、普适性及可持续性的制度体系和具体方案,确保在理论上立得住、在现实中行得通。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