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国际> 正文

李建民: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5)

那么,结伴不结盟对中国有哪些正面作用呢?

其一,从国际层面看,这种定位是在国际格局嬗变与整合中的历史选择。从国家层面看,该定位符合中俄两国各自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发展需求。现阶段,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通过“协作”方式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同盟”关系来实现。在不结盟的情况下,中俄仍可视需要进行不同深度和形式的战略合作。2013年版《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提出,俄中两国对国际政治关键问题的原则性态度相吻合,这是地区乃至全球稳定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俄罗斯将以此为基础,发展与中国在不同方向的外交协作,包括寻找应对新的挑战和威胁的答案,解决尖锐的地区和全球问题,在联合国安理会、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东亚峰会、上合组织和其他多边机构中开展合作。

其二,结盟是有成本的。如果中俄结盟,它抵押的是国家间的信任和两国关系的长远。按照结盟理论的一般观点,结盟有两大隐忧:一是担心被盟友抛弃,二是担心被对方拖下水。中俄结盟也将面对这两个隐忧的考验和折磨。结盟是军事联盟,它要求两国在军事安全上形成统一战线,在发生战争时相互支援。而中俄强调的是要走出陈旧的战略与安全观念、跳出零和博弈思维,避免大国之间的结盟和对抗,可以说是面向新时代的一种理性战略选择。

其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定位为两国进行战略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中俄各自独立行动的更大弹性,避免由于捆绑过于紧密而导致的外交难题。平等合作,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在达成共识的领域寻求进一步的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的重要特征。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伊戈尔•伊万诺夫在总结中俄关系模式特点时指出,俄中不是互相“制衡”,而是互相补充。俄中关系并非彻底对称,但其间的不对称因素没有催生强势伙伴将自身意愿强加于较弱一方的等级关系。相反,双方在每一个具体事例中都会寻找彼此均能接受的利益平衡点,都会向对方做出理智的妥协和让步。两国在15年里建成了一系列互为补充的双边关系模式,每个模式都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近几年来,中俄关系经历了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危机、朝鲜半岛核危机、南海问题等重大国际事件的考验,双方的战略协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并在多个领域取得和积累了丰富成果。中俄两国元首达成过一个重要共识,那就是无论国际和地区形势怎么变,双方巩固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方针不会变,致力于共同发展振兴的目标不会变,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和世界和平稳定的决心不会变。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