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尚“一”,对“二”是反感的,认为“国不堪贰”[6]。西方人相反,喜欢“二律背反”。“二律背反”是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发现,但康德之后的德国人多喜欢主张“对立统一”的黑格尔(G.W.F.Hegel)。中国人说“二”时,用“双”“对”“俩”来表达,一定从统一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中国文化。正是由于这一点,中国文化在当时的欧洲就受到许多思想家的热捧。我们曾给中世纪的世界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包括现在的公务员制度以及四大发明等。所以,要想引领世界,没有新的世界观和更为先进的文明形式,是不行的。中国就是这样一个曾经引领过中世纪世界文明的国家。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7]到了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与游牧经济比较,中国的小农生产方式是先进的,但与工业经济比,当时中国就比较落后了。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在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的同时,也向世界提供了比封建社会更先进的世界观:反封建、自由贸易、主权至上,特别是个人自由的观念,这些都是比封建意识更进步的世界观。封建社会比奴隶制进步,资本主义比封建社会进步。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面前人人平等,都是“上帝的选民”,这既是对人的大解放,也是英国给世界提供的比封建意识更进步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让世界耳目一新,正是这样一个世界观才让世界接受了英国并使英国在相当的时期里成为引领近代文明的国家。所以我们不能只说工业革命和贸易革命,应当从世界观进步的视角认识英国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原因。
二 大国的衰落首先是世界观及世界治理能力的衰落
但是,这样一种世界观在给世界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英国工业革命为世界呼唤出巨大的生产力,同时也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这个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还与封建意识有联系,这就是对殖民地的争夺、占领、统治和剥削。马克思说:“他们的这种剥削的历史是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8]
英国对殖民地治理的比较典型的样板是印度。研究印度而不研究近代英国无异于盲人摸象,没有抓住要害。英国对印度殖民地仅存的一点建设性,是服从其高度压榨目的的。英国在印度是极端的本位主义。因此,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没有任何独立性。印度发展落后,是因为英国全面摧毁了印度的生产力。英国对印度的“帮助”,仅限于英国中心的需要。以消灭印度的主体性为代价是英国做得非常不好的地方。印度早年丝绸技术比英国先进,产品在英国很有市场,英国有意识地摧毁印度精细的纺织品,转而在印度倾销英国生产的粗呢绒。英国以利益挂帅,追求剩余价值,而不是以当地人的实际需要为重。
英国对印度的摧毁是全面和深度的。
第一,在地缘政治上,英国摧毁了印度的国家统一性,使印度国内分成了很多小邦。去过印度的人会发现,印度的护城墙很多,但都不长,这就说明印度是分裂的,如果一个国家过度破碎,那么这个国家也就没什么希望了。英国希望并强化了印度的分裂,破碎的印度更有利于英国统治和操纵。不仅如此,英国在离开印度时,还让缅甸、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独立了。在印度北上、东进和南进的路上由此设置了障碍。有意在中印和印巴边界设出争议地带,为印度向北与中国和巴基斯坦产生地区冲突埋下伏笔。为什么是向北?因为将印度力量牵制在北面,对英国人控制印度洋有利。
第二,在所有制上,英国把印度的封建所有制都保留了下来,从而使印度的所有制更加破碎和复杂。英国离开印度时,直接将权力交给他们选中的尼赫鲁(JawaharlalNehru),这使印度独立失去了革命过程。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最坚硬的障碍。在印度,国家对土地并没有所有权,土地由地主控制。如果印度要修路,要先从地主手里购买地权,这就提前消耗了大量投资。比如修路,可用于买地权的钱就占了投资的大部分,而真正用于修路上的资金就会严重不足,投资者和生产者两头都缺乏资金,中间部分(比如地主)却大量中间截留,这就使其经济建设缺乏可持续性。
第三,英国肢解了印度的灵魂。印度的民族节日有很多,影响也很大。这些都是英国人有意识培养的。不仅如此,英国在印度还抬出“圣雄甘地”,目的是扶持一个没有革命性的意识形态。英国宣传的甘地最大的特点就是拒绝革命。英国就是用这种所谓的“普世”价值消灭了印度的革命性。而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如果不经历革命,就很难发展起来。英国和美国都不强调自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却鼓励印度保留民族成分的复杂性,盛赞印度的多种族的“包容性”。这让印度很多事情都干不下去。马克思说:
印度失掉了它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它的居民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的色彩,并且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斯坦同自己的全部古代传统,同自己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9]
英国这种绝对利己的世界观,既成就了世界,同时也毁灭了世界。印度就是英国世界观给世界提供的典型文本。英国给世界带来的进步让它为世界所接受,但是当这个世界帝国的进步性释放殆尽时,它带给世界的坏处——殖民灾难——就显现出来了,这是世界所不能接受的,于是世界治理就需要继续前进,要有新的替代方案。
不只是英国有殖民地,整个欧洲都有殖民地。英国乃至整个欧洲不仅大量掠夺土地,还贩卖黑人、华人。在欧洲列强大量瓜分殖民地时,非洲、拉丁美洲被毁,欧洲却因此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上强大起来。为争夺海外殖民地而引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乃至整个欧洲都是灾难性的。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受到战争重创、信誉扫地之后,谁来引领世界?此时,中国是什么情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还处于军阀混战中,中国共产党也才刚刚诞生,此时的中国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既有可能走上像印度那样的依附式的国家发展道路,也有可能走上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西方国家乐见中国成为另一个印度。而当时蒋介石建立的政权实际上就是印度模式在中国的移植。处于内战中的中国根本没有力量引领世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