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西游记》研究及理解方式的历史演变过程(2)

摘要:对《西游记》的研究和理解具有阶段性 ,且从不同的大方向会带来新的理解。结合对《西游记》研究、理解方式的历史演变过程,我们倡导对其进行兼容并包的多元阐释方式,以期获得更加丰富的理解。

值得大家关注的是《西游记》的研究和理解具有阶段从元末明初《西游记》诞生一直到民国,这段时间对《西游记》的理解是比较一致的。从民国开始,我们的理解就发生了转变。近代以来,鲁迅和胡适引导确立了我们研究《西游记》的思维方式。1921年出版的现代本《西游记》,胡适在给它写序的时候,还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1922年,鲁迅跟胡适通信,称以现代小说的方式来研究,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大约1923年,胡适发表了重要文章《西游记考证》,鲁迅出版了《中国小说史略》,从此奠定了我们到现在为止正规、认真地理解《西游记》的基础:第一,《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充满了想象力;第二,吴承恩是一个幽默的人,是一个有游戏心态的人。事实上,在1921年之前,《西游记》出版以后,人们对《西游记》的理解大部分是明理见性和修真证道。这些理解方式发掘了《西游记》某些方面的意义、价值和含义,给我们雕塑了一批新的形象,但同时也遮盖了它的一些方面。比如说,在胡适和鲁迅之后,特别是在正规的研究中,从儒道释(儒家、道家、佛家)角度来理解《西游记》的人已经基本上销声匿迹了,一直到八十年代以后才慢慢恢复。反观国外的汉学学者,他们会在研究中通过把《西游记》同西方的天路历程、神学等作对比,发掘了更多其在其他方面的意义。

对于《西游记》的研究,每个不同的大方向给我们带来新的理解。同样是《西游记》这本书,在不同的背景之下理解的方式是有限的比如在鲁迅、胡适所处的年代及那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校乃至研究界若有谁不按照他们的方式理解就是在“胡说八道”,以至于从佛道角度理解的人们就此消弭。

基于此,对《西游记》的理解,我们提倡以下几点:第一是多元阐释,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有理有据地去看《西游记》;第二是要把这些方式合起来整观,而不是出现一种方式以后就压抑着不允许其他方式的出现。不管我们是认可农民起义反抗说,还是赞同胡适、鲁迅的说法,如果因此认定其他的观点不入流、不能看,成为一种文化霸权,必定会妨碍我们对《西游记》的理解。

那么,如果我们回到《西游记》这本书本身,它实际上是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呢?日常最简洁的说法是,唐僧西游。主角显然是唐僧,这个有没有疑问?第二,如果再说具体一点,就是唐僧西天取经。目的是去取经,是去取经吗?第三,如果我们全面来说的话,可能是师徒四人西天求取佛经。求的真的是佛经吗?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回到文本中寻找答案。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切证明《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有人认为是李春芳,也有人认为是丘处机,但证据都不是很有说服力。所以《西游记》的作者究竟是谁,至今还是个谜,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同样可以从文本中去寻找。构建文本的世界,揭开《西游记》的神秘面纱,还原元末明初到明中叶为止的文化生态,再去看它的本相,每个人都可以做出理解,这样我们对《西游记》的理解则会更加丰富。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