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3)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于团结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满怀信心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要牢记“两个最大”保清醒。“两个最大就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邓小平在1987年就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切都要从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第三,要研究“一个更准确”察变化。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既要承认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很多方面的内涵都发生了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于我国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是什么样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概括出“三个同时存在”: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占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状况,同时存在。

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概括出“九个历史阶段”:它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十七大报告是这样分析当时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的阶段性特征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又是不断变化、具有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新发展。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变化来看,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看,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改革开放前的较低水平、改革开放后的中等水平,到现在和今后30年的中高水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阶段看,我国处在初级阶段的质量水平提高期,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跃升期。

第四,要着力“四个更好”明举措。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提出了我们发展的“四个更好”的要求。这就是: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这是我们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不断丰富的实践中加强指导的现实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逻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相结合的产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提出新的课题,要求我们党掌好舵、定好向,保证“中华号”巨轮顺利到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彼岸。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由大向强关键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衔接期,经济建设处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机遇期,社会处于诸多矛盾风险隐患高发期,深化改革进入完善制度攻坚期,政治生态、党风党规处于重塑期。如此丰富、复杂、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蕴育着党的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重大问题,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必须高举这面理论旗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都是世界性、世纪性、时代性的,极具艰巨性、复杂性、挑战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视野更加宽广、眼光更加长远、胸怀更加博大,站在前列、引领方向、统筹全局、凝聚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新实践的实质,就是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着力回答和解决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为一体、共同推进;如何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紧密连接、相互贯通,有步骤、分阶段实现中国梦;如何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基础;如何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进步;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如何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中国;如何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价值;如何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为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如何把握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和规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我们有远见才能远行,有大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