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云端》编导手记

《每天在云端》编导手记

摘要:副中心工地上几十台塔吊,她是少有的女司机。每天爬上爬下近百米,并不简单地像爬20层楼梯,她说除了脚下,你是要手和胳膊也用力,才能让自己上去。

小芬的瘦小超出我的想象,大概除了自己孩子小的时候,她是一个拥抱者,人生其它场景,她都只适合作为一个被拥抱者——因为第一次见她是下午,在宿舍里,她刚起床,在塔吊上经历了又一个大夜,白天必须拿出足够的时间睡觉,才能保证晚上六点去和老公换班,接着又一个大夜;待她额角闪着光,如对故旧一般给我讲完她的故事,我无话可说,只想深深抱她一下。

副中心工地上几十台塔吊,她是少有的女司机。每天爬上爬下近百米,并不简单地像爬20层楼梯,她说除了脚下,你是要手和胳膊也用力,才能让自己上去。我最开始不懂,肯吃苦的话有很多事可以做,她何以会选择这样一个很多女生都不会选择的地方和工作,听她讲小时候的经历才明白,因为她见过更苦、更困难的,曾经沧海之后,她是可以低到尘埃里的。

四川南充的一个小山村,她家大概是最穷的一个,每年粮食不够吃,她妈妈就去给别人家干活,很苦很重的,“不是一个正常女人能干的”体力活,从早到晚一天,然后给她姐弟换回一把面、一碗米。

父亲是一个石匠,修房子做墓碑,年纪很大时才娶上媳妇有的她姐弟二人,孩子还没长大,自己先缠绵病榻。小芬记得父亲每天晚上坐在床上,问爸,你怎么不睡觉;父亲回答,我没法睡觉......

只有知道了这些,你才不会觉得接下来突兀:15岁中学没毕业就出来打工,17岁认识了彭朝建,18岁做了妈妈。因为她不希望自己年纪大了干不动的时候孩子还小,自己无力照顾他们。

苦难为什么没有摧毁一个这样瘦小的人?命运的眷顾是让她遇到爱。

父亲去世已经十年,小芬说起来仍然泣不成声。不开心的时候,她会想起父亲,那个从来不打她、心情不好时会把她叫到山上诉说心事、遇到委屈会在女儿面前流泪的父亲。那时小芬十几岁,“有啥事他都跟我说”。

父亲之后,她遇到彭朝建,也是这样。明明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非得跟她说一下再做。有段时间不在一个工地,就天天打电话,都是生活琐碎:出去买了啥、在路边看到啥、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有时候小芬不耐烦听,就会被问是不是不喜欢他了,还得哄半天。看小芬生气了,他就笑,或不说话;看他生气了,小芬就不说话。

曾经那么低微渺小过,怎么会不自卑。在这里会让你自信一些么?我是说北京、副中心、市委大楼。小芬说,自信来自亲人和家庭。孩子刚会说话的时候,回答她:妈妈好看,她从此再没有自卑心,从此心灵得到永远的安慰。

她不是自卑,是强大。

每天爬塔,当然也是累的,上去之后且气喘吁吁,但她没有一点怨艾,甚至觉得“很享受”,因为看到一本书上说这样的喘息,她想了一会儿,“有一种新陈代谢的作用”。

和彭朝建24小时两班倒,她上夜班,老公说换,她说算了,因为反正都上了,“总要有一个人累”。她能干、体恤老公,很多迹象都可以表明,所以我很不解,同行的拍摄里,为什么会有小芬拉着彭朝建的手,“看你老替我上班,手都起茧子了”,“我不替你上谁上啊”的矫情桥段。依赖,从来不是杨小芬。

而且彭朝建深知小芬比自己强大,他是以妻子为荣的,从不避讳:她特别能干,比我能干,什么都比我干得好......小芬也从不自诩,觉得这些都是天经地义:你挣得少,我多挣点也行。

所以想到这一节,我会有一点职业自信:我们展现的是作为独立女性的杨小芬,坚韧、顽强,不攀援,也不炫耀,“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点稀缺吗?似乎是的,似乎也不是,这是另一个说来话长的命题,就不延伸了。我只是想说,小芬们让我想起某个学者解读陈寅恪为什么研究柳如是:他看到中国几千年来的大变局,是想弄清楚谁是中华文明的托命之人,中华文明的香火和血脉是怎么传下来的;最后他悟出来,这个托命之人,首先是女性,是社会的边缘人,她们对文明/生活有切实的理解,她们的灵魂和血肉赋予文明得以绵延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