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华: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林雅华: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迈向新的历史征程、夺取新时代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引领力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的今天,进一步厘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同时,这也是深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必须将目光重新放回到历史,尤其是回到中国的近现代史,重新梳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语境。

马克思主义与近代文化思潮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的大批知识分子急于寻求一套新的价值与观念体系,推动社会的变革与秩序的重建,从而帮助中国走出落后挨打的历史困境。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论述中,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历史意识,那就是吸纳了西方启蒙史观与朴素社会主义文化因子的未来主义历史信念:即历史不是循环的而是进步的。在此之后,以严复的《天演论》为代表的进化论思想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这就使得未来主义的历史信念逐步走向了世俗化。随着大批英美自由主义思想论著的译介和引入,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开始形成。《新青年》所倡导的“民主”与“自由”的新文化思潮,则进一步激发了个人主义思想的觉醒。可以说,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思想史语境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思潮话语的竞相激荡。不过,不论是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无政府主义,还是进化论……它们对于中国的冲击虽然很大,却始终难以真正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理论话语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最终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它在此后的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责任编辑:王玮玮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