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这一精辟论述相对集中地谈了人才建设问题,这是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人才建设的总体部署。其中有八层含义: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和支撑作用。十九大报告说,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干部必须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审视人才问题、谋划人才工作,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方面的智力支撑和组织保障作用。
二是进一步强调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这是干部人才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党管干部原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一以贯之的原则。党管人才原则,是从党管干部原则中延伸出来的,提出于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被写进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至今已有14年了。这次十九大报告,系统提出了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的14个基本方略,其中第一个基本方略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都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是领导一切的,人才工作也不能例外,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党的领导,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度办法。
三是进一步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习近平同志人才思想的精髓。2013年10月21日,他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后来在2014年5月4日考察北京大学时的讲话、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多次提出这个观点。这次的十九大报告,对怎样聚才用才给出了明确指向。报告提出“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这个重要思想告诉我们,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工作必须把握大势、放眼全球。
四是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思是,对选择人才强国战略的进一步确认。我国关于人才战略先后有过三种提法: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提出“人才资源强国”,2006年提出“人力资本强国”,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人力资源强国”。2010年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确定了“人才资源强国”,并把它写进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人才资源强国,走的是精英强国之路,符合中国现实国情。人力资本强国受制于经济实力,需要雄厚的资本积累;而人力资源强国则需要全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把有限的人力资源相对集中地投向高层次人力资源中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精英队伍,发挥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实现民族的繁荣昌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种状态,还是一个过程。第二层意思是,人才强国建设的步伐还不够快,需要提速。新时代赋予了新使命,新时代提出了新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五是提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这为创新人才发展政策指明了方向,对新时代人才发展政策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要把握好三个要点:首先,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政策。态度必须积极,不能等待,不要保守,要具有创新意识;其次,制定和实施的人才政策必须具有开放性。透明度要高,能够覆盖人才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第三,制定和实施的每一项人才政策都要管用有效。不搞形式、不做样子,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措施。
六是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人才合理流动包括三个要素,即流量、流向和流速。流量,是指人才进出流动的比率,流动人员占全员的比例;流速,是指人才流动的频率,一年中跳槽的次数;流向,是指人才流向何方。就我国人才流动的现状看,流量和流速没有多大问题,总体判断基本正常。主要问题在流向上,基层向机关流动,农村向城市流动,小城市向大中城市流动,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欠发达地区向内地、沿海、发达地区流动。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出台积极有效的政策,引导鼓励人才向需要的地方、向能够充分施展才华的地方流动。
七是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要想形成这样的良好局面,必须统筹兼顾好人才开发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微观培养性开发。开发的主体是家庭和学校,开发的客体是青少年,开发的目的是人成其才;第二个层面是客观使用性开发。开发的主体是单位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开发的客体是全体员工,开发的目的是人尽其才;第三个层面是政策性开发。开发的主体是党和政府以及单位组织,开发的客体是全体人民,开发的目的是人才辈出。这里要特别强调第三个层面的开发,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政策性开发,每出台一项人才政策,都要进行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发挥政策对于人才成长的导向作用,引导人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
八是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这既是制定人才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实施人才政策的落脚点。通过建立人才评价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加大对人才的激励力度。朱镕基同志担任国务院总理期间曾经提出三点: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我们的分配改革不能总是停留在“奖勤罚懒”上,要转向“奖优罚劣”。向优秀人才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向创新团队倾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正确完整地理解激励机制。激励机制通常包括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两个方面,奖励是激励,处罚也是激励,叫负激励。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关于人事管理方面概况起来就是四句话:人事两柄,一奖一惩,以奖为主,以惩为辅。这就是管理智慧、领导艺术。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华民族必将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和健康的人才队伍,更好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博士后导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