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历史中断一天”会怎样

试想“历史中断一天”会怎样

今天又逢记者节。每逢11月8日,舆论场上都常见对记者群体的大力讴歌,或是记者自己的自我勉励,也常见有人对这一群体不无微词。从2000年记者节设立起,每年都会引发集体的感喟抒怀,这样的场面已经出现快二十次了。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是“无记者日”,会发生怎样的情形?

在这一天,无新闻可阅。今天发射卫星,最后成功了没有?今天足球比赛,中国队赢了没有?今天有演出,到底唱得怎么样?这一切,将无人解答。

或许有人觉得每天繁杂的新闻早已让人厌倦,就想过一天柴米油盐间的清净日子。出门,今天限行是几号?天气,傍晚下不下雨?炒股,今天行情怎么样?这一切,只能自己摸索。

同时,这一天,也将成为无数人的“节日”,他们无需担心记者的暗访,不用害怕记者的追问。坑蒙拐骗、货贿渎职,这一切,都会比以往更有“底气”。

有令人敬畏的记者,他们身处险境、探究真相,不断逼视社会的种种角落;也有看似平凡的记者,他们朝九晚五,编着平凡不过的稿件,为“的地得”用哪一个纠结不已,好不容易发出去,却又应者寥寥,甚至一个措辞不慎被网友嬉笑……这个职业,既可以高尚得令人心潮澎湃,也可以平凡得让人不知不觉,既可以荣耀加身,也可能备感落寞。

但无论什么岗位的记者,他们都在记录着历史。在现代社会,没有记者的一天,就是“历史中断的一天”。这一天,将成为历史叙述的黑洞、人类进程的空白,仿佛从来不曾有过。哪怕今天极其平庸、毫无亮点,也没人来写下一个“今日无事可记”。

记者,或者说更广义的媒体人,他们构建了现代社会的话语空间。这与口耳相传的前传播时代不同,他们让私人话语,变成了公共语言;让个别事件,构成了集体议题;让人间百态,形成了历史叙事。记者并不天然高尚,但他们具有公共属性的存在,嵌入了现代社会的运行伦理,为社会从历史寻求意义、从意义导向未来的演进提供了最基础的依据。

从某种程度上说,记者是社会的“奢侈品”。“鸡犬相闻”的社会,不会产生记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社会,不需要记者。就像人类从史前时代到有史可证的进步一样,有没有记者、记者的活跃程度、记者的所处环境,也是检测社会文明演进的标尺之一。同时,这些指标又将决定历史记载的丰富程度、细节精度、意义深度。值得铭记的时代,注定有奋勇直前、了无牵挂的记者;有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记者,这个时代才足以被定格在历史深处。

这么说,不是媒体人的“自我表扬”,相反,这是一种提醒: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持证记者已超过22.8万”的大时代,不止这22.8万记者,还有更加广泛的新闻人、媒体人,从备受尊荣的“大记者”到略带调侃的“小编”,我们手中的笔、敲打的键盘、面对的屏幕,历史的面貌都可能从中流淌出来。《诗经》里有一句话,“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职业素养、人文关怀、历史意识,就当如霆如雷回荡在耳际,笔下的字,当有千钧之重,坦荡的心,当有日月之明。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