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关乎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建构与传播,关乎民族精神风貌和精神追求。现实中,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多种,但最根本的一个制约因素,就是价值观的融入问题和价值观的摇摆问题,以及价值诉求的模糊问题。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产业竞争力有着深层次的内在关联,所以我们才一再强调社会效益优先、强调双效统一,以及要加强对文化创作的引导。从国际影响来看,美国文化产业强势的背后,是其清晰的价值诉求。特别是好莱坞大片,在国际市场赚的钵满盆溢,同时又在全球传播了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实际背后都有它的意识形态诉求。可见,文化价值观与竞争力之间是一种正向的关系。
文化自信需要文化产业创新,其中最根本的是文化制度的创新。要建构一种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激励思想解放的文化生产体制和运行机制。文化自信的增强,既需要繁荣的文化事业,更离不开发达的文化产业。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文化自信会打折扣,也难以有现实的保障,甚至文化事业的繁荣也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支撑和反哺,更离不开市场维度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文化产业的强大表现为源源不断地生产文化精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产业链中高端,在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占据有利地位。发达的文化产业与国际文化市场份额是正向的关系,它决定着文化影响力的强弱。
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心一定要落到文化价值的传播上。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尊重文化规律,要遵循价值观是文化产品灵魂的理念。所以,文化产业表面是产业的问题,但其根本是价值观的问题。
在全球文化博弈的舞台上,一个国家和民族若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其文化自信就会沦为空谈的口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先行,中国当代文化只有成为全球化舞台上高势能的文化并不断向四周辐射,才能在世界现有格局和当代世界史体系中,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世界发展历史表明,文化繁荣是大国崛起的标志,一个民族的全面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辉煌为体现。在世界文化交流交锋更加频繁的语境下,谁占据了全球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谁就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色彩和形象,其文化自信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在这方面,要有信心,要有发展出文化精品的实力,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与世界文化强国的差距。因此,要增强我们的文化自省意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要有文化自强意识。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