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理论新视野】范玉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石(7)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我们应该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报告人从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以及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这两个方面入手,为我们详尽解读了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些重要论断。

文化是一个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坚守,它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独立和身份认同,文化体现了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风貌。文化发展关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文化的时代,是一个主流文化价值不断凸显的时代,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内核的知识经济崛起的时代,是文化自信得到不断彰显的时代。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式,是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抓手,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举措之一,是经济新常态下促进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应有之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这就要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牢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导向。也就是把主流价值观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想把握文化的方向,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让文化产业能够担任新时代使命,就要理解要领会文化产业进入新时代所具有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文化产业早已过了启蒙期,现在正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期。

在当前的历史发展阶段,它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是什么?在强起来的新时代,文化产业在数字化引领和科技的支撑下,已经进入了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先导的全新发展阶段。这种判断主要显现于文化产业结构性调整取得的成效上。文化产业的结构性调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基本态势,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布局和政策引领与立法促进的结果。

这种结构性调整的显著变化,第一个表现就是内容产业的比重快速提升。2014年在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构成中,文化服务业的增加值是11641亿元,占比48.6%。2015年在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构成中,文化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13640亿,它的占比超过了一半,占了50.1%。2016年,文化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6024亿元,占比达52.1%。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构成中的前三位分别是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艺术服务,这表明文化内容服务的需求增速明显,表明我国的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产品更进一步契合了大众的需求,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度,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以文化人”、引领社会风尚、培育积极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的功能与作用。只有文化内容“走出去”,才能扩大和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结构性调整显著变化的另外一个表现是互联网+平台。最鲜明的表现是数字创意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制造、绿色低碳产业被并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新支柱。也就是说,数字创意产业成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对文化产业发展是极大的利好。正是数字文化产业相关门类的超常发展,才有了中国文化产业整体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而且其跨界创意融合的驱动作用日益明显。这种跨界创意融合也推动了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助力中国经济发展走出“工业化”阶段、迈向“后工业化”阶段发挥了引擎功能。

第三个表现体现在政策体系创新支撑下,新动力结构渐趋成型,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随着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性宏观政策,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愈发的明显,形成了文化、科技、金融三元动力结构。这种动力结构日趋成型,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科技创新能力。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金融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了以文化创意为体、科技和金融为两翼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结构。

(三)文化产业发展要在融入国民经济大循环中使文化自信不断得到彰显。文化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能有效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所以文化融入经济是一种高品位的经济形态。社会越发达,文化创意的融合功能就越强,文化就越容易直接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