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应该特别注意新的技术应用。比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并让这些新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在文化产业领域,数字化技术应用为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提供了新路径。在数字化技术支撑下,文化产业结构从产业链到价值链不断优化,涌现出诸多文化新业态,特别是以中华文化基因的再生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蕴蓄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文化创意不断为高品质生活的多样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供“文化+”的解决方案,文化价值也逐渐渗透到与之相关联的制造业、商贸、农业、体育、旅游、人居环境、城乡建设等领域。
融合发展的关键是内容优势和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只有内容创新,才能实现市场突破,形成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才能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这种创意融合,实际是大文化观在经济发展中的体现,“文化+”本质就是“创意+”,就是“价值+”,也就是主流文化价值引导下的文化创意驱动。“文化+”驱动下的融合是以文化创意为动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促进文化创意融入相关产业发展中,并不断提升文化与经济交融来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这种创意融合、跨界融合,提升了文化产业自身的竞争力,优化了文化产业自身的结构,同时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内生的动力,促进了文化产业发的展越来越有长远眼光和文化情怀。
在这种创意融合中,最大的推手就是数字创新产业。比如,2016年,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为3397亿元,以32.7%的高增长领跑了十大行业门类。2016年中国网络游戏海外市场收入达5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4.5%,出口网络游戏900多款。正是因为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内容已经成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存在形态,互联网公司成为最大的内容供应商和主导型的渠道运营商。
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都把关注点,新的增长点投入到文化、文化产业领域,都成立了相应的文化产业公司。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扮演的是“产业倍增器”的作用,无论什么行业,只要文化及其价值的渗透度达到一定程度,产业就会处于蓬勃发展状态,不仅传统产业能够升级换代、推陈出新,高科技公司更能实现几何级规模扩张和实现产业链延伸,特别是我们提到的数字创意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实际更切合了年轻的消费群体,满足了庞大青年群体的文化娱乐生活。动漫、游戏、网络文化、虚拟现实等新业态不断融入国民经济发展大循环中,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升了文化产品的科技痕量,增强了互动性、体验性和娱乐性。探索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精准化营销、协作化创新、网络化共享等新型文化生产经营方式和文化业态,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以政策之力和立法促进推动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创意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不断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就成为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指向。
这个创意融合不仅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还有文化和金融资本的融合。金融机构也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一些银行机构也成立文化产业专营机构和特色支行。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文化产业中长期本外币贷款余额达2848亿元,同比增长8.1%;文化企券累计发行763只,融资6130亿元。全国累计注册412只文化产业相关投资基金,总募资金额达到10797亿元。在“沪深”两市有一个很有特色的“文化板块”,也是成长性最好的板块之一。在“新三板”中挂牌的文化企业达246家。在社会投资方面,文化产业也是一个投资洼地。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高达33713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115.5%,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提高8.8个百分点,而且这里面绝大部分都是社会资本。
正是在观念创新的引导下,文化产业政策从产业扶持引导到注重全面复合式发展,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加速度。文化产业愈发呈现出以融合型、发展型政策和跨区域引导型政策为导向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实验。文化产从产业链到价值链不断升级,为国民经济结构优化提供了新动力,并以其“跨界创意融合”驱动日益融入国民经济大循环,使文化产业发展迈入了新阶段。
第四点表现是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来不断地融入国民经济大循环。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不是碎片化的,而是一个整体。文化产业发展要有整体观、系统观。文化产业发展要有大思路,要适应文化与科技、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不断提升内容产业的竞争力。
通过促进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在经济形态的生机中,追求有文化的经济和有经济支撑的文化,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有活力的经济使文化融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循环中。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文化自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