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苇町:新时代 新判断 新征程 新理论(2)

黄苇町:新时代 新判断 新征程 新理论(2)

新时代产生新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曾有过几种表述。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时,我国正处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当时把社会主要矛盾归纳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总体正确。但此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长期在低水平徘徊。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在十二大上得到再次确认。这一表述既继承了八大的正确判断,又肯定了我们国家还比较落后、发展不足的实际情况。而改革开放30多年后,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显然,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明显过时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党的十九大作出的第二个新的重大的历史性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是什么呢?一是我国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多元化。不仅对衣食住行等物质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福利保障也提出更高要求,对蓝天绿水、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需要也越来越突出。这一需求变化是和我国社会群体变化、人口质量提升分不开的。现在中等收入阶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已经将近一亿,占劳动力总量的六分之一。而且当今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都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他们有知识、有理想、有追求、有道德,有正义感,有主人翁精神,因而也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因此,“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的已经超出经济领域,而更多地指向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领域,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紧密契合。但我们又必须承认,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国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还“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不充分”,是说与社会现在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比,人们在很多方面的需要还不能完全满足。例如,广大群众在育儿、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农民工最关心工资待遇和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是我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差距还很大,很多方面有不少历史欠账。此外,我国的精神文明水平尚需提高,一些地方的社会风气需要改善,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这些不是靠敲敲锣打打鼓就能够实现的,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因此,报告强调了两个“必须认识到”。第一,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报告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依据,是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决策基础。对主要矛盾转化的这种判断,既体现了历史的飞跃,也体现了历史的清醒,更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两步走”绘制新蓝图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时,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在跨世纪时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提前实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现在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启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三年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向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奋斗时,作出了 “两步走”的新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什么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报告提出六个特征:一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二是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三是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四是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五是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六是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六条要达到的标准,是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对应的,只是其中第四条和第五条都是从不同角度讲社会建设,前者讲人民生活水平,后者讲社会治理水平。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里一是强调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刚性标准,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二是突出了“强国”的标准,就是要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要求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表明我们党有能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提前15年完成原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呈现出崭新图景。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能亲身为之奋斗、并亲眼见证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这就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憧憬,也是多么巨大的鼓舞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许多重要文献中就已把“伟大事业”同“伟大工程”联系起来讲,意在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联系起来,把“打铁”与“自身硬”联系起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则首次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并提。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系统论述了“四个伟大”。这是在我国进入决胜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从‘三个伟大’到‘四个伟大’,不仅把我们党正在做的事情更加完整地凸显出来了,而且体现了精神、措施、路径与目标高度统一的内在逻辑。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