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之犁”耕耘希望田野

用“创新之犁”耕耘希望田野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上)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在源头上为农业发展注入活水,那渠道创新就是为农业这条大河疏通河道

温室大棚引入物联网技术,自动调控温度、云端灌溉施肥成了可能;拖拉机配备北斗导航,作业精度达到每公里只有3—4厘米的偏差,播种均匀一致;生态养殖技术越来越普及,田间地头洋溢生机勃勃景象……观察如今农业的发展状况,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科技创新“上山下乡”步伐加快,让农业走上现代化的“快车道”。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农学会成立100周年,强调新时代“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农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勉励这个作为“中国近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亲历者和推动者”的群众团体,“面向农业科技创新主战场,在推动我国‘三农’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具体的任务、明确的要求、殷切的期盼,既彰显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重视,更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擘画了激发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路径。

科技创新,是撬动农业发展、增强农业内生活力最重要的杠杆。想当年,有美国学者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认为中国人口越来越多,耕地却越来越少,中国人解决不了自己的粮食问题,一度在世界上引发舆论纷纷。然而,有着“东方魔稻”之称的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有力回应了这一质疑,更让中国人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还被引种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一粒种子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故事,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播撒下科技创新的种子,我们才能收获农业发展的累累果实。

与过去相比,农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不是变少了而是更多了,不是变松了而是更紧迫了。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生活中,恐怕每个人都会对这一转化有着切身体验。一方面是,人人都希望吃上更好吃的水果、更有机的蔬菜、更富有营养的粮食;另一方面却是,“农药残余”“激素催长”“卫生不达标”,总成为人们的心头之痛。从这个角度看,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追求“量”转向追求“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

“每天早晨起来就是把店门打开,第二件事就是把手机上的店门打开。”如今,越来越多农村店主融入互联网,为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其实,更多的创新成果,都可以向农业领域延伸。机器人、物联网、无人机、大数据、生物技术等与农业的结合,都还需要进一步破题。有人认为,一场新的农业革命或许即将到来,源于基因信息、气候信息、农田精准管理信息等方面的革新,将推动“从自然周期驱动的农业转向数据驱动的超级农业”。这还只是预测,但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的继承,却一定是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农业创新也需要更多资金倾斜、人才支撑、政策支持。有农业工作者坦言,育种等农业科技关键性的创新周期非常长,需要大量投入。比如选育一个小麦品种一般需要10—12年。而现实中,我们在农业科技的创新上,也还有一定差距。科技部的一个咨询报告显示,在农业科技领域,中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只占到19%,64%还处在跟跑或者跟踪的阶段,如大动物育种、大型农机具装备创新等方面,需要全力补齐短板。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有学者认为,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制约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更有信心解决这一问题。把创新贯穿在农村农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希望的田野将会不断生长梦想、收获幸福。

责任编辑:王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