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结构优化的“一箭三雕”之效

空间结构优化的“一箭三雕”之效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要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从区域层面来看,发展的不充分表现为区域经济效率有待提升;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对落后于经济建设,区域发展的包容性不足和不可持续。因此,解决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效率不高、包容性不足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已成为今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

空间结构优化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源泉。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经济效率的提升就是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效率快速改进的主要源泉就在于空间结构的优化。过去三十多年来,大量的低效率甚至是过剩的生产要素不断地从农村向城市集聚,从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这种空间结构的调整带来了集聚效应的发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最终促进了要素效率的快速提升。为了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释放区域经济效率提升的潜力,十九大报告指出,今后要“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空间结构优化是缩小区域差距、提升包容性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经济都得到快速发展,但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不平衡。虽然近些年来区域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但区域差距依然较大。这种较大的差距恰恰反映了空间结构的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一不合理的空间结构,推动各地区走向共同富裕,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空间结构优化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一些地区生态环境的压力凸显,很大程度上是由区域分工格局与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不匹配造成的。缓解生态环境压力,需要按照不同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要求优化空间结构,促进形成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为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可持续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总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是要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和改善基础设施推动区域空间优化,提升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区域经济格局。(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