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鹏: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思考

卢鹏: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思考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各国越来越认识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仅是对外宣传的需要,更是国家战略的需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阐释和工作部署,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显著增强,在基础设施、传播观念以及国际议题设置能力等方面得到极大提升。但我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需要进一步转化为话语优势,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时,国际舆论格局中的弱势地位仍然需要改变,摆脱“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情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了更好地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厚植文化自信,增强国际传播动力。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能够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是一个民族能够在文化上有新创造的精神底气。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应坚定文化自信,做好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工作,获得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文化自信是国际传播行为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动力和坚实基础。厚植文化自信,我们必须能够在当今世界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大势中提出时代性的重大议题,不断增强议题设置能力和国际话语权。在推进建设国际传播能力进程中,应当涵养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客观讲述中国发展的历史过程,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文化自信中彰显当代中国精神,在传播中华文化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这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第二,加强国际传播的协同合作。国际传播是一项具有高度系统性、多主体协同合作的国家传播战略工程,其传播主体日益呈现出多样性态势。我们需要用历史的、动态的眼光来分析国际传播主体。从传播的规模和效果来看,在政府的主导下,不同媒体、智库、企业等机构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承担者。不同传播主体的传播形态、传播行为、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有其独特的优势。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局势,我们需要打出国际传播的组合拳,更好地实现综合性、全方位的传播效果。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树立“大传播”理念,从单向度的传播变为双向度的沟通,增强国际传播的主体力量,组建由政府、媒体、智库、企业等力量组成的传媒综合体,形成传播合力,从而更好地向国际展现真实而全面的中国。

第三,适应国际传播趋势,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我们要增强国际传播的实际效果,实现投入效益的最大化。我们要深入研究和跟踪国际传播的新变化新趋势,特别是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必须注重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和针对性,既要全覆盖,又要突出重点。在分众化传播方面,要对受众群体进行精准定位,区分不同国家受众群体的特征,不断调整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我们在国际传播中既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接受习惯,尽可能地实施精准传播,又不能过分迁就和迎合西方价值标准,丧失自己独特的内容和风格。我们应该明确中国国际传播的主体地位,坚持传播内容的民族特色,更好地融合本土化与国际化传播方式,切实增强传播效果。

第四,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塑造良好国家形象。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中国故事要讲得好、传得开,关键在于讲述的话语具有说服力、表达的情感能产生共鸣,这需要我们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在国际传播的视野下,讲述中国故事既要保持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文化,又要容易被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通过有感情、有温度的讲述方式,让中国故事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既是中国崛起的必然要求,也是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客观需要。我们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话语权、解释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向世界讲清楚中国发展实际、展现中国发展机遇、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导国际社会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国,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