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要义

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要义

摘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决定因素,就是要真正构建起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我们中国自己的核心理论。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

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巧实力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密码、价值取向、核心理论,决定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强弱。话语和话语体系为话语权服务,是话语权的基础。话语权的巩固与提升,既取决于国家的硬实力,又直接体现为话语的成熟和话语体系的完善。我们所讲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主要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话语权即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主要在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和引领地位;对外话语权则是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力和话语能力。

在当今我国与西方交流交融交锋过程中,“西方中心论”对我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致使一些人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一度出现了西化倾向。有些学者较为关注西方的学术著作、学术概念、学术范畴、学术思想、名师大家等,这对于我们了解西方思想文化、开阔世界视野、培育战略思维、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与此同时,有些人对西方的概念、范畴、命题、思想、理论、思维推崇备至,较注重研究西方的问题和议题,而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与现实问题缺乏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耕了西方地,荒了中国田”,在学术研究中没有真正形成我们自己的概念范畴表述体系,没有真正形成我们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没有真正建构起我们自己的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核心理论和思想。也就是说,有活生生的生活而没有从中形成新的概念(有生活无概念),有发生巨大变化的实践却没有从中提升出新的理论(有实践无理论),有剧烈变迁的时代但没有从中提炼出新的思想(有时代无思想)。我们让世界知道了“舌尖上的中国”,却没有建构起让世界所了解的“理论中的中国”。其结果是,时代、实践对思想理论需求很强劲,而我们的思想理论却供给不足,达不到时代、实践所要求的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在一定意义上出现了“肌无力”,由此使一些人缺乏学术自信和理论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要真正解决“挨骂”问题,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宽阔视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科学化、时代化、大众化、国际化水平,使之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有效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国际话语权。

要研究中国逻辑和中国问题。问题是理论创新之源。当今,我们既要研究西方的问题,更要注重研究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国问题和中国道路。马克思之所以能写出《资本论》这一旷世之作,提出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理论,既在于他能在书房中潜心研究大量文献,又在于其能走出书房、跨入社会,全面深入研究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逻辑,即资本占有劳动并控制社会的逻辑。当代中国的专家学者要提出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新理论新思想,就要潜心研究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与中国问题。这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问题。

突出政治意蕴。任何话语体系都有其政治立场。“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体系,其背后的政治立场就是维护西方的霸主地位,维护资本的主导地位。当今我们所要建构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为提升话语体系的科学化水平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理念,就是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价值理念与我国当今实际相结合发展而来的,这是“不忘本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就是在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吸收外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中国发展未来走向而提升出来的,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目标,这是“面向未来”。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