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生:闺塾师的前世今生:中国古代的才女文化(5)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历代才女比比皆是,如词国俊杰李清照、史笔千秋的班昭、多才风雅的上官婉儿、凤韵高迈的谢道韫,她们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巾帼不让须眉。本期报告中,专家透过闺塾师的现象,从“明清时期的才女文化”“明清时期为何才女辈出?”“明清之前的才女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中国古代的才女文化。

家里有若干藏书,参加科举考试的儿子可以阅读,女儿也可以阅读,所以识字读书、有知识的女孩也增多了。所以,财富增加之后,家里的藏书增多了,男孩受益,女孩也受益。当然,受益的女孩毕竟还是少数。2两银子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我们以1两作为一个单位,在明末清初的时候,1两银子可以买大3.2石米,2两银子就是当时买一本《封神演义》的钱,这些钱够一个女孩吃一年的口粮;1两银子还可以买到320斤盐、80斤茶、200张纸、400支毛笔;一个中等的劳动力,一年管吃管住之外,可以得到5两银子。所以拥有一定数量的书是一些富足人家可以承担的。有了钱,大家可以读书,可以藏书,在这种情况之下,当时的私人印刷也成为一个行业。书商看到了这个机会,大家需要什么书,就出什么书。比如《封神演义》、各种旅行的书等,渐渐成为一个风气。同时,刚才讲的4000位才女都有作品流传下来,书商也看到了这个机会,开始出版这些才女的著作。

为什么有这么多作品出现?一是受益于图书的增加,二是因为女孩读了这些书之后,出版商又反过来出她们的著作,这些才女又成为了出版商赚取财富的手段。那么,才女文化就有了一个大发展。在明代经济有了一个大发展的情况之下,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多了,出版作品的机会也多了。

除此之外,才女也成为可以为家里创造财富的人。过去女孩是不能抛头露面的,也不能给家里赚钱养家,现在女孩无论是出版著作之后给家里挣到荣誉,还是做闺塾师或者写作来给家里头挣到实实在在的银子,大家可以看到,家庭对女孩的教育予以了重视。大家都重视,家里重视,家族重视,社会也也开始重视,因为别的地方也开始出现才女,我们这个地方的才女会不会比别的地方要少呢?因此,社会上出现了互相比赛的情况。你那个地方才女多,我这个地方才女更多。这样,在各地修的地方志里,慢慢出现了“才女”这样一个门类,地方上也开始认为这是该地的骄傲。家里也认为是一个骄傲,因为女孩可以赚钱,是家里财富的象征:我家的女孩可以受教育,可以写诗文,透出我家庭的与众不同,是家庭的一种身份象征。推而广之,才女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一种风气,大家都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当然这是历史进步的一种表现。

过去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少,即使有受教育的机会,也不像这样被大家公认为一种荣誉。才女作为一种荣誉的象征,无疑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向前发展。所以,才女文化是一个社会发展、向前进步的好现象。当然,在妇女受教育或者说女子出版作品成风的情况之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支持的声音强调,女子应该受教育,应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比如汤显祖的《牡丹亭》里有一句著名的词,叫“自来淑女,无不知书”。虽然上层家庭都强调女子要受一些教育,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在才女兴盛的情况之下,又出现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言论。明末清初的时候,一个叫做陈继儒的学者就提出,“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无疑是与才女风起云涌的情况背道而驰的声音。

这实际上就是当时的两派:一派支持女子受教育,强调“自来淑女,无不知书”;另一派强调女孩“多识字无益而有损”。说为什么不教女孩多读书呢?就是要防微杜渐,比如你读多了类似的《牡丹亭》的情诗情书之后,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况,如不守贞节。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