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并以此作为特色大国外交的软支撑。这主要表现在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加强对外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大力推动中外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民心相通。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强调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拉美和中国一样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中拉文明互鉴有着良好的基础。习近平主席始终是中拉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2013年6月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中,他6次提及中墨文化交流的典故或墨西哥文化的象征,8次引用中国和拉美的谚语或名家名句。事实上,习近平主席每到一个拉美国家出访都会寻找中拉文化的相同点和契合处,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2016年11月,在中拉文化交流年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同秘鲁总统库琴斯基一同参观了《文明的长河——中拉文明互鉴》图片展。他在闭幕式致辞中强调,文化关系是中拉整体外交的重要一翼,要以2016年中拉文化交流年举办为新起点,牢牢把握中拉整体合作的历史机遇,充分借鉴彼此文化成果,让中拉文明成为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相互促进的典范。
为保证中拉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的有效性,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对拉人文交流的力度。2014年7月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的主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宣布在未来5年内,中方将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6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6000个赴华培训名额以及400个在职硕士名额,邀请1000名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政党领导人赴华访问交流,并于2015年启动“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千人培训计划。不唯如此,2016年11月21日在秘鲁国会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又再度升级人文交流力度,提出中方将加强对拉美技术转让和人力资源合作,未来3年将在现有基础上把各类对拉美培训名额增至1万人;同时宣布为扩大中拉媒体交流,2017年在北京设立中拉新闻交流中心,邀请拉美媒体记者赴华工作和学习。
二、中国对拉美新政策的形成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访问拉美,凸显拉美之于中国的重要性愈益增强。中国领导人的拉美外交实践为中国对拉美新政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实践源于政策并在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和发展,从而推动新的实践,形成新的政策。2008年中国外交部发布第一份《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这是中国政府第一个对拉美地区的指导性文件,它为中国发展同拉美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政策依据。但随着时间流逝,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拉双方所处的发展环境与2008年相比也有很大不同,特别是中国领导人访问拉美期间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张、新理念和新举措。这表明中国已有的对拉外交政策已经不能全部容纳中国对拉美的外交实践需求。正是在此背景下,2016年11月24日习近平主席结束第三次访问拉美之际,中国外交部发布了第二份《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该文件发布的时机带有明显的总结和宣示意味。可以说,新的对拉政策文件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对拉美的外交实践,并全面阐述了新形势下中国对拉美的政策。
之所以称第二份《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是“新”文件,并非仅指其发布时间的新,而是强调第二份政策文件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与2008年第一份对拉政策文件相比,新文件在精神实质和具体举措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提升和超越,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新政策文件有着不同于旧政策文件的特点和内容,它既继承了旧政策文件的原则和精神,又融入中国基于对拉外交实践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倡议;它既是对过去8年中拉关系新变化的高度概括,又是对未来发展对拉关系的新定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