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承: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基础(3)

摘要:中国当前正处在历史转型的重要时期,在中外交流中会受到外来文化、外来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因此我国的人民在其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元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但也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帮助人民在面临文化乱象及价值乱象时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文化认同,坚持文化自信。

我常常对人们讲,人这辈子有没有出息,自信特别重要。比如你考了一个普通的二本,而你的同学考上北大、清华,你怎么办?什么叫自信?考上北大、清华的同学分数是高一点,但20年、30年以后,谁对社会的贡献大,谁能得到社会的尊重,谁能以切实的行动和成就证明自己,不一定就是考上北大、清华的人。能够考上北大、清华确实了不起,可是也不能小瞧二本的人,如果说二本的学生都没有出息,那马云就不会有出息了。从骨子里面,我认为每一位同学都是平等的,一个人真正得到社会尊重的原因不是学历,而是要在实践中以行动和实力为人民做贡献,以此来赢得尊重和自信。如果你足够自信的话,考到哪个学校都是好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所谓“独特”,就是说这个“精神世界”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要有一颗“中国心”。“中国心”靠什么来涵养?靠的是五千多年形成的中华文化培养出的民族认同感和独特的民族精神标识。

综上所述,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国家认同和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我们常讲爱国主义,客观地说爱国主义教育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效,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教育没有跟上造成的。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小开始,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能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比如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就一定能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自然生发出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如果没有文化的教养和根基,“爱国”就是一个假大空的口号,一味强调和灌输这个口号,最终会造成两面人,表面上一套话语体系,而骨子里面却并不认同。

前一阵子我去给一个老总讲课,这位老总有若干亿的资产,他告诉我“越出国越爱国”。多少人游说他,让他拿出几千万来买房子、办理移民,他都不为所动,坚决不去。不单他自己不去,他还表示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移民。后来我在跟这位老总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他对四书五经以及老庄思想非常了解。作为企业管理者,他的管理理念大多来自中国文化。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基于文化教养而产生的民族认同是最有根基的,所以我们在做意识形态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重这一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想要深入人心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要从根上获得人民的认同,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记住的不过是空洞的词汇。为什么爱国,怎样做到友善,什么叫诚信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得到解答。只有在人们通过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真正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之后,才能深入人心。这也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判断。我在大学里讲政治课的时候,经常会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讲,包括四书五经、老子、庄子、佛经等,正是希望能像栽树一样把对国家的认同感栽到学生的心里面去。如果只做口号式的宣讲,听得多了难免会使人感到厌烦。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