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2)

、坚持正确方向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党的十九大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基础,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文化建设,这是事关文化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先进文化,要坚持不懈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大力宣传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宣传这一思想的重大贡献、历史地位、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引导人们提高认识,确立高度的思想情感认同和政治理论认同。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贯穿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世界优秀文化的弘扬、继承、发展、借鉴之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方向。早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就为文艺建设指明了方向,强调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文艺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们党明确把它作为文化建设的方向,并进一步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无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无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展开,无不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者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因此,文化建设要以体现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以服务群众为价值目标,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文化建设成果的根本标准。更加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繁荣发展文化的重要方针。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具体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特别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明确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我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一方针得到了重新肯定和大力发扬。一方面,这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在历史上,凡是这一方针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文化建设就呈现出生动活泼、百花争艳的局面;凡是这一方针不能得到贯彻落实,文化建设就受到阻碍甚至摧残。另一方面,这也是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要求。作为精神生产,文化建设更多时候是一种创新劳动,是个体创新和群体创新劳动的结合。其中个体创新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创新必须发扬艺术和学术民主。在艺术创造上提倡题材、样式、风格的多样化,在学术理论上,提倡普通观点和学派的相互尊重、相互切磋、自由争论、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坚定不移地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也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弘扬主旋律,形成正确导向,就是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倡导多样化,就是要尊重文化建设的普遍规律,客观分析、正确对待利益多样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的现实,通过体制、观念改革积极营造文化创新的氛围。既要善于求同存异,也要善于标新立异,最近提出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创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提倡不同观点、不同流派之间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同志式的批评和反批评。

(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需要处理好传统和现代、中国和世界的相互关系,需要实现民族性、科学性、时代性的统一。

一方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灿烂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有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现代科技等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另一方面,立足当代中国实际。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体现时代性,更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障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充分,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充实。

(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都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对话、交流、、学习、借鉴、融合、创新,积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实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是先进文化发展的普遍经验。

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遵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一定要处理好“中”和“外”、“守”和“变”得关系。当今世界的文化丰富多彩,他们都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我们首先要确立对话、交流的基本立场,要有自信的心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要确立世界眼光,反对狂妄自大,清醒地认识自身文化,正确地对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善于学习、大胆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凡是有利于加快先进文化建设成功经验,凡是有利于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的机制、方式,都要吸收借鉴。要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制定和完善鼓励文化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国际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文化市场份额,扭转文化贸易逆差的现况。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反对文化霸权主义,警惕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想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激发活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使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展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人民群众带来思想启迪、身心愉悦和审美享受。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