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3)

三、保持高度政治自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的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保持高度政治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力量。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向对应的范畴,指的是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各种意识形态在内容上相互补充渗透,形式上交互作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制约。构成了观念形态文化的整体,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能够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是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学,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2017年5月,中央批准印发《关于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的意见》,全面系统部署网络内容建设。2017年6月正式实施《网络安全法》依法治理网络环境。

九十多年来,无论形式环境如何变化,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始终没有变。通过党管干部原则的贯彻,党始终注重加强意识形态部门和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党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工作的领导,使它们牢牢掌握在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以管理促繁荣,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一切思想文化阵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在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上,我们党形成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凝练表达,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1.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核心价值观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思想、人的灵魂建设。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人是决定性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标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强本固基的战略工程来抓,党的十九大习近平同志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纵深发展的着眼点。在“四有”社会主义公民素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还应具备新时代的新姿态、新风貌,是有自信、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公民。有自信,指的是作为中华儿女的光荣与自豪,对“四个自信”坚定执着,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十足。有担当,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蓬勃朝气,变革创新,有为善为,脚踏实地,尽责集体、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主动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2.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体现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家庭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之中;对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作用,体现在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学校、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中;对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体现在广大文艺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深化的向往,引导人们铸牢精神支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

3.充分发挥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作用

充分发挥法律和政策的刚性约束力,使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全过程,为法律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精神引领。2013年12月《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印发以来,中央统一部署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入法入规。2017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重要立法宗旨之一,并贯穿通篇。出台了《国歌法》,使礼敬国歌有法可依,出台《志愿服务条例》,使各类学雷锋志愿服务道德活动得到了法律保障;在新修订的《广告法》中,对公益广告作出明确规定;很多地方出台文明行为条例,规范市民在公共场合的文明行为。这些举措,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收到了显著成效。

英雄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习近平同志号召全社会“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2015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2017年,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我军新设立“八一勋章”,授予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建立卓越功勋的军队人员。这是对楷模的学习,是对功勋的尊重,更是对英雄的敬仰。

4.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落实从严治党要求,持之以恒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文化。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带动人民群众提升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5.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家庭做起,大力弘扬中华家庭美德,做好家庭教育,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崇德尚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活动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遇物则诲,遇事则教” 具有灵活性、潜移性的特点。家庭教育还具有权威性、长期性特点,“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染目濡,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从娃娃抓起,不断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打牢思想之基、价值之基。

(三)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推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奠定了我国文艺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文艺发展的 “双百”方针、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艺创作思想的核心是要“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确立了文艺的“二为”方向。邓小平同志提出了 “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加强党对文艺工作者的领导”等一系列主张。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我国文艺进步的灵魂,是我国文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代文学艺术家们之所能够创作出传世之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具有踏着时代前进的鼓点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胡锦涛同志要求以社会主义核也价值体系为立足点开展文艺创作,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习近平提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也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进入新时代,文艺更加应该感知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在为新时代鼓与呼中展示新面貌新气象。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艺术原创力,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广大文艺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追求真善美中成就艺术理想,实现艺术价值。

(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享有者和传承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巨大成果。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压茬拓展向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300多项改革举措的推出,重点难点改革的突破,“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建立。2014年早春,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审议并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强调社会效益首位、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效益”相统一,建立健全在互联网时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不断巩固着13亿人的文化自信。先后出台了两效统一、媒体融合发展、高端智库建设、文艺评奖改革、扶持戏曲和影视业发展等70余个文件和有关政策,理顺了内外宣体制、互联网管理体制,积极推动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搭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梁”和“柱”。党的十九大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开放的体制机制,调动和发挥全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

(五)扣动世界心弦,讲好中国故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和使命。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基于历史引领未来,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1.减少文化误差,弥合文化鸿沟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2014年11月,习近平同志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南海的“瀛台夜话”讲述了瀛台的历史,清朝光绪皇帝“百日维新”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关在这里的故事,引发奥巴马感慨:“中美历史上这一点是相识的,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这是不变的规律,需要我们拿出勇气。”习近平总结说:“要了解今天的中国、预测明天的中国,必须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2015年5月,习近平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突破时空局限,注重现代叙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国家实力与国家形象如何耦合匹配的大课题。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就有本事讲好中国成功及其背后的故事。中国故事元素成千上万,中国故事题材源源不断。一方面,要坚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另一方面,要坚持以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体现时代性。其一,不忘本来,讲好中华文化及其现代化的故事;其二,不忘初心,讲好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故事;其三,面向未来,讲好中国发展故事及其背后的发展理念。

3.创新话语体系,探索有效路径

建立在一套基于中国发展经验基础上的社会科学和话语体系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我们必须培养一大批既了解西方社会科学及其话语体系,又了解中国发展现实的人才,创新话语体系,用西方能够理解的方式正本清源,积极生动地阐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所进行的大量创新和成功,赢得广泛的理解和支持。2017年11月30日~12月3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召开,成为中西方社会科学领域沟通交流的典范。

要善于将“中国”和“故事”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为中国故事,塑造世界的中国观。为此,既要防止“有故事,没中国”,又要防止“有中国,没故事”的现象。善于应对西方媒体利用所掌握的国际舆论话语权就中国的某个问题大肆炒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文化建设永无止境,文化创新永无止境。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