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谢春风:把养成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和自觉(3)

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几个特点。

一是养成教育着眼于重点突破,有效衔接。重点突破,就是针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要有不同的重点。人的成长是有关键期的,什么时间应该干什么也是有内在规律的。同时,人的发展又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完整的链条,目前的问题就是教育的分段性过强、整体性不足,所以我们在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研制中,特别强调小学、初中、高中要有效衔接。《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中提出了八个重点指标,从思想情感、生活卫生、学习求知、文明礼仪、遵纪守法、健康安全、勤俭环保和志愿服务等八个维度养成良好品行和习惯。不仅如此,行动计划还对小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初中、高中五个学段提出要求,层层递进,这样一来学校也好操作了。

二是突出强调“思想情感”,着眼于价值引领。“思想情感”指的是理想信念,行为习惯养成也需要价值引领。行为标准的设定充分考虑了孩子成长的规律,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目标。比如,对小学1-2年级的标准是,升降国旗脱帽、肃立,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会唱国歌,对小学3-4年级、5-6年级、初中、高中也有不同的要求。“思想情感”看起来很虚,但实际上在教育中是很实的。爱国,是要扎扎实实的,而不是唱高调。如果一个人面对国旗没有敬畏感,就是不爱国。我认为,让孩子从小爱国旗,爱国歌,是具体的爱国主义,也是养成教育的内容。

三是着眼于以小见大,正心诚意。养成教育是注重细节的。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说明对孩子从小进行教育特别重要,养成教育也要趁早。同时,还要注重细节。很多家长容易忽略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如果错过了两岁、三岁、七岁的关键期,坏习惯一旦养成,再改就很难了。正心诚意,就是心要正、要善。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许多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养成需要注重细节、扎扎实实,需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也需要久久为攻、坚持不懈。

四是着眼于整体构建,系统优化。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绝不是片面的,单靠家长不行,单靠老师不行,单靠孩子也不行,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孩子的共同努力。一个孩子的习惯和美德的根在家里,在学校发芽成长,枝繁叶茂,其果实最终在社会上体现。所以说,只有根很坚固,树长得很正,将来才能够贡献社会。但是,现在教育面临什么问题呢?就是育人中的对冲、割裂、碎片化、急功近利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育人的良好效果。第一个是对冲,就是真善美和假恶丑对孩子的双面影响。比如说,学校教育孩子要遵守行为规范,过马路时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但是出了校门,有些家长就带着孩子闯红灯,这就是对冲。第二个是割裂,教育上存在着大中小幼之间的割裂,同时,家庭、学校、社会之间也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有的老师说我们的教育是“5+2=0”,什么意思?就是说,孩子在学校待了五天,看起来收获不小,但是回家二天,在学校学的东西就都忘了。这种割裂的情况目前是比较普遍的。第三个是碎片化,就是说教育没有形成整体。比如有的学科老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好所教的学科,而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事,这就是碎片化。这种情况就会使育人的效果变得很差。第四个是急功近利,我国教育发展很快,各方面也有很大进步,但也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比如,片面重视应试成绩,追求升学率,给学生、学校排名,这种现象实际上都不好。要想做好养成教育,对冲、割裂、碎片化、急功近利等问题都需要解决。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制定过程中,就力争做到整体构建,尽量消除对冲、割裂、碎片化、急功近利等问题。当然,实践是很复杂的,有些问题短期内也无法解决,但是我们的努力不能停。这是我对《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的解读。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