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可以说,这两本书是我长期以来“探寻切近的理解马克思的方式”的最新收获。
屈指算来,自己进入马克思主义专业领域已经32年了。我的特殊性在于,从入大学哲学系到现在,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没有发生过变化,不仅仅是一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大的学科和领域内耕耘,而且始终潜心和专注于马克思本人的著述及其思想。目前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中从事研究的学者不少,但浏览一下其成果就可以知道,其中一些人,他们生怕被视为“保守”和“落伍”,排除那些索性改行和转换方向者,就是最切近的研究也转到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思潮的引介上面了。我并不认为这些研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因而就看轻乃至否定人家的成果,但基于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反省、时代格局和未来走向的判断以及自己研究主旨的理性分析,我有自己特定的考量,特别不愿意“随波逐流”和“追赶时尚”,也就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认真清理100多年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史,我们可以看到,那些随着时代问题的凸现和转换而生发出来的对马克思思想形形色色的解释,大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反而是那些基于扎实的文本基础和严谨理性的研究态度而作出的理解,仍然具有恒久的价值。当形形色色的理论和实践构成理解马克思原始思想的障碍的时候,只有回到西方思想传统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境中,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文献中才能清楚探究他的问题和观点,进而分析其对现实的影响,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在那些较为狭隘的框架和单一的视角之外,把作为一个思想家的马克思的理论原貌和历史地位以及这种研究方式所体现的学术思路凸显出来。
(作者:聂锦芳,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本文图片均选自《“到马克思的故乡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