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摘要: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今天,我们要在坚持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一生。他指出,马克思的思想不仅改变了世界,更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真理性、实践性与人民性、开放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理论。历经百年风雨,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受到世人的敬仰,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真理的光芒。那么,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今天,我们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和告慰是什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和继承是什么?——那就是在新时代,我们要在坚持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不断开辟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社会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规定

170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借鉴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总结欧洲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00多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62年前,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40年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构建人类新的社会形态的学说,从根本上阐述了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对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两者具有一致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是一直贯穿其中的主题和价值规定。

在政治领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和实际需要,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核心思想。改革开放后,人民民主专政用四项基本原则的形式进一步予以确定。2014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本质是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在经济领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脱离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经济所有制的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不断深化各领域的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在文化领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起着能动的反作用,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要求,无产阶级革命不仅要推翻旧的经济制度,而且要推翻旧的思想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实质就是坚持无产阶级思想文化作为我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倡导用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马克思的“人民性”“人民立场”“人民情怀”:17岁时就树立为全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创建科学理论努力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一生追求让人民获得自由和解放,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和群众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始终坚持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党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根本性维度。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这一关键词不仅温暖人心,更激励奋进;不仅凝聚民心,更汇聚民力;不仅体现了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彰显发展正义、保障人民公平共享的承诺与决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基础性考量。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研判,建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建基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和面临的问题,更建基于广大人民需求的变更性、多样性、广泛性和层次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审时度势的科学判断,切实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的期待和需求,明确要求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从而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方位赋予了新的历史伟业。在这个历史伟业的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是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富有尊严的美好幸福生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奋斗目标,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旨归。

以“世界历史”视角关注人类命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学习马克思,就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在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的今天,我们要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以马克思“世界历史”为指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指导下,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建构了国际社会和人类世界发展过程中新的交往范式。这一理念的提出,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关注人类整体前途和命运的世界胸怀和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我国外交战略的核心理念,强调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为当前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信心、为世界作出了中国贡献。过去五年,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30%,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压舱石”和“助推器”,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中国对世界经济难题提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药方”: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彰显了中国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担当。中国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更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继承中不断创新,坚守中不断超越。马克思墓志铭上刻有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今天,我们向伟人致敬,更是向伟大的思想致敬、向伟大的时代致敬。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解读时代、引领未来,在鲜活的丰富的实践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作者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