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高金萍:“两创”方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新路径

【2018-05】高金萍:“两创”方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新路径

“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以下简称“两创”方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核心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吐故纳新的辩证要求,其重要途径是促使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一个转变的过程,进而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两创”方针内涵丰富,意旨高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南,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路径。探索“两创”方针的实践路径,能够进一步促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固本拓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世界文明对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两创”方针的根本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建设路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其中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挖掘出来,使之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撑,并且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重要精神指引。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世界经济论坛和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进程,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要以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从国内角度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世界角度来说,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与世界各国、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在彼此影响与学习、相互竞争与对话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并不断再造,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规范。在这种共同价值规范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将再度焕发照耀世界人民的光彩;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凸显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永恒魅力。

从挖掘民族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入手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民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同时也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文化基石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创新与传播,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文化融合性。一方面,以其为中心而铸就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凝聚力。另一方面,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中国始终以道德文化的普遍交流和繁荣作为对外交流的根本,追求普天之下都进入到文明的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融合力,体现出其相互体谅、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民族胸怀和宽容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中国道路的基础,是民族自信、文化自觉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深入挖掘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不断淬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模式、价值意义和实践路径,向世界传播、与世界分享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向世界舞台中央迈进时应尽的责任。

坚持内外并举、固本拓新

“两创”方针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哪里来、向哪里去,传承什么、怎样传承、谁来传承等重大问题。贯彻“两创”方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关键是找对路径和方法,要坚持内部路径与外部路径相结合,兼顾本来与外来、时刻面向未来。

首先,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要素是贯彻“两创”方针的内部路径。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和而不同”“华夷之辨”和“求同存异”等观念,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潜力,经过批判性反思和创造性转化,能够与西方思想展开有效的建设性对话。这些文化思想,是支撑中华民族自信的精华。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糟粕,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炼出精华,以之为中华民族各阶层的最大共识,成为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沟通的共同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具体原则:“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列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15项对治国理政有有益启发和有益启示的内容,梳理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助于解决当代中国乃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思想:一是关于治国理政、调节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古代思想价值观念关系的思想;三是关于发展国际关系的外交战略思想。挖掘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要素,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服务于世界和平,乃是中国对于世界的最大贡献。

其次,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贯彻“两创”方针的外部路径。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2017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通过丰富媒体交流形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媒体和文化传播机构等举措,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道路,增强中国文化形象的亲近感”。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为完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任务,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明确了实施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达,要坚持陈情与说理并重,以诚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动人。用传播对象听得清、听得懂的话语,生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中华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渠道,既要重视民间渠道,也要运用官方渠道;既要利用大众传媒,也要深化学术交流。在社交媒体时代,大众传播与人际交流相互融合,线上交流与线下互动相互融合,多种传播渠道共同发力,有利于形成全方位的、强大的传播效果。人文学术交流也能够极大提高中外文化交流水平,用学术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有助于阐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理念和伦理观念,推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华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方式,要强化三个结合:文化产品与价值观的结合,感性体验与理性灌输的结合,媒体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当前,世界各国的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各类会展等,已成为中华文化展示和推介的窗口,它们不仅向各国人民展示中华医药、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等中华传统文化,而且推动更多体现当代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这些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融入了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讲述鲜活、生动的中国故事,将有力推进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华民族形象。

(本文是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政治话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高金萍,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