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苦难的馈赠

珍惜苦难的馈赠

摘要:生活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人究其一生而言,要想摆脱苦难就像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是永远不可能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关键是如何对待苦难。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常常是从这里开始分道扬镳的。

核心阅读

“苦难”两字,现在许多人唯恐避之而不及,生怕被牵扯上哪怕一丁点关系。可是,生活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人究其一生而言,要想摆脱苦难就像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是永远不可能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关键是如何对待苦难。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常常是从这里开始分道扬镳的。

对着困难摇头,就无权在胜利面前点头微笑

人与人的生命强度是不同的。有的人遭遇一点打击就会倒下,一蹶不振,甚至一切成为了终结;有些人在一连串的打击面前,还是巍然挺立,不仅顽强地活着,而且不断绽放生命的异彩。其实,这里并没有什么秘密,说白了,就是你的心态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正如一位哲人说过: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当年楚汉相争,经过垓下之围,项羽虽然损兵折将颇多,但西楚没有失陷,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且乌江亭长已经停船岸边接应。可他无法面对失败、无法面对江东父老,硬是带领二十八骑战死乌江。1300多年后,南宋词人李清照路过此地,触景生情,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唱。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有句名言:“值得做的事情必定是困难的。”成功不是一条捷径路,它需要拼搏、需要洒下汗水、需要从平凡中创造辉煌。凯旋的大门每时每刻都在迎接每一名想奋斗的人,因为奋斗的哲学道理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天道酬勤”。每一个人都不会随随便便地成功,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不是靠寻找运气而改变命运,只有通过奋斗得到的果实,才会分外芳香。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今天,我们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实现中国梦为精神指引,接续奋斗,不断向前。在这征程中,我们必然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问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作好攻坚克难的思想准备,以滚石上山的精神,不断积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谁经历的苦难多,谁懂得的东西也就多

唐人刘禹锡在《浪淘沙九首》中有吟:“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同样,人经历了苦难之后,在客观上能提升精神品质,增强自我实现的能力,使得一个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生命的庸碌,调适自己与天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苦难也有它“功德”的一面:能刺激我们神志清明、性灵觉醒,在痛定思痛之后,教养我们的内涵,修正我们的行为;能打消你盲目的优越感,收起你不应有的傲气,多接“地气”;能让你对弱势群体和社会底层人员心生悲悯,进一步学会尊重、宽容他人;能让你慢慢地看清事情的真相,明白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等等。正因如此,苏格拉底那句“患难及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府”的名言,才会流传了2300多年仍然历久弥新。

当然,苦难不同于主动的冒险。冒险有一种挑战的快感,而应对苦难总是迫不得已的。通常情况下,苦难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许多的创造力。苦难并不总能导致人的成功,但成功的人必然是经历了苦难。因为,苦难是意志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暴者更暴、柔者更柔、智者更智、愚者更愚。有人说,阅历就是能力,就是本钱,可这个阅历并不是顺风顺水地走了多少平坦的路,而是跨过了多少的坎坷,战胜了多少艰难困苦。

高尚的人总是默默地忍受痛苦苦难不是财富,经历过苦难之后的那份成长,它才是我们人生的财富。那份在苦难中始终不放弃人生的梦想和信仰的决心与意志,以及历经苦难之后的那份成长与蜕变,才是生命馈赠给我们的最好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士大夫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但宦海有不测风云,贬官士人代不乏人,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经历了挫折的士人客观上使其打开了体察民情的渠道,打开了洞悉社会的窗口,重返政坛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自然地融入了他们施政的理念之中。在海南岛的海口有一个五公祠,祠内祭祀着唐宋两代被贬海南的五大名臣,他们分别是: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五公祠的对联能很好地概括他们的精神:“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卢梭曾言:“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

1970年代末,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领导人,还有第一波勇闯改革大潮的经济精英、文化精英,相当一部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打击迫害。当年,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超人的心智,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广交“草根”朋友,掌握百姓所思、所求、所盼,号准了中国问题的“脉搏”,深刻总结了过往的经验教训,思考中国的未来;包羞忍辱、笑对苦难,继续潜心投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发愤著书,完成了思想与学术的升级转型。穿过岁月的风尘,他们面对苦难时所展现的自信、放达、坚毅、智慧,全都化作岁月长河中晶莹的一滴,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这真可谓“玉经琢磨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

苦苦苦,不苦何以通今古

也许有人会这样说,我平时过得好好的,也不准备干什么大事,干嘛要主动承受这份苦难?即使被迫经受了一些苦难,何必东想西想琢磨这么多问题?没有苦难,风平浪静的人生永远是不完整的,除非你自己甘于平庸。

明代万历首辅张居正可谓是功成名就,尽管后人对他有许多评说,但其青史留名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他12岁那年,省府有一个人出差到荆州,跑到了学校里找人写诗。已中了秀才的张居正也现场写了一首,湖广巡抚顾璘阅后顿时大惊:“此人天才啊!”后来当他见到张居正时,内心有一个直觉:这绝对是一个以后出阁入相的人物,但一定要让他受点挫折,人生太顺了恐怕对他能走多远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后来张居正参加应试,顾璘认为如过早让他发达,易叫他自满,断送了他的上进心。如果让他落第,虽则迟了三年,但能够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反而更能使他清醒,促其发愤图强。张居正后来成为中兴明朝的一代杰出政治家,他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革新政治,匡正时弊,这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坚韧精神,应该说与他少年“落第”的经历不无关系。许多年后,顾璘把自己当初的良苦用心告诉了张居正,张居正感动不已,十分感谢这位真正的贵人。

通古今,就是知晓事理,善于把握事物的规律,而非是一定要当多大的官、有多大的舞台,即使位高权重,也是以知晓事理立身的。要通古今,首要的是要认识自我,而认识自我,积极承受苦难是最佳途经。经历过苦难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正如史铁生所说,“生命本身就是一场苦难的轮回”。回避人生中的磨难只能带来更多的苦难,并最终导致自己的失败与落后。只有勇于承受苦难,并在苦难中蜕变成长,才能将人生的变奏曲唱出高潮。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