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群忠:传统美德的历史演变与基本精神(5)

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其二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德文化是从周代发源的,周代礼乐文明讲究礼制和孝道,奠定了儒家思想的雏形。传统美德的德目众多,比如孝、敬、恭等教人孝敬父母的;仁、义、信等令人团结友爱的,忠、天下为公等使人爱国爱民的。如果能透彻理解,它们就能帮助我们处理好包括义利关系、群己关系、人际关系及竞争关系在内的各种关系。

现在我们一直在倡导男女平等,“夫妇有别”就涉及到了今天的男女关系。我在贵州孔学堂发表过一篇讲女德的文章,里面提到的一种观点:今天秉持的男女关系应该以“平等有别”为准则。简单说来,男女在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报偿、受教育、参政等方面的权益应当保持平等,这也是五四运动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在妇女解放方面取得的成就。那么在属于私人生活的家庭生活中是怎样的呢?有智慧的人会把男女平等的现代道德价值观和男女有别的传统道德价值观结合起来。天道分阴阳,男女实际上是有区别的。比如男子一顿饭能吃俩馒头,女子不一定吃的下;男子可以一口气把煤气罐扛到五楼,女子就不擅长干体力活。另外,男子普遍需要从女子那里获得一种自尊的心理地位,现在有很多年轻夫妻的关系搞不好,有时候是因为女方太强势了。假设一名女子与她的丈夫发生矛盾,那她是哭更有效果还是动拳头跟丈夫打架更有效果呢?从美学形态上讲,女性代表了阴柔之美,老子《道德经》上说柔能克刚。我想女孩子一哭,只要她的丈夫是爱她的,是一个正派的男人,马上就投降了,赶紧上去哄哄她叫她别哭。要是动真格的打起来,她肯定打不过她的丈夫呀!现在时代不同了,过去的妇女只是一个纯粹的家庭角色,不参与政治和社会交往,每天相夫教子,没有工作压力,未见得幸福指数不高;而现在的女性要承担家庭和社会双方面的责任,两种角色的转换会把社会生活中的东西带到私人生活中,造成家庭问题。这种时候我们就可以从传统道德的智慧中汲取经验。

汉代形成的“三纲五常”标志着传统道德理论创造的最终完成。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简言之就是下级要听领导的,儿子要听父亲的,妻子要听丈夫的。讲到这里有的女同志又要不乐意了,说我挣得比他多,凭啥听他的?大家一定要注意,在中国古代,结了婚的女子是不参加工作的,自然也就没有工资。五四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所批判的就是“三纲五常”,“五常”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恒常普遍的道德规范,如今已被大多数人接纳,但大家还是不认可“三纲”的观点。在儒学界看来,“三纲”是一个分工的概念,它强调的并不是谁压迫谁,好比现在我们讲“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从前说“我挑水来你浇园,我耕田来你织布”一样,这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出现的阴阳和谐的状态。

“五常”相当于中国传统道德的万里长城,在后代的实践过程中,仁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宋明以后,忠孝节义在明清小说和老百姓的生活实践里处处能得到体现。“忠孝”维护了“三纲”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节”是指贞操,维护了夫为妻纲。五四运动时期,胡适先生认为男人也应该讲贞操,这是男女平权思想的表现。

宋代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悌主要是家庭关系层面的;忠、信是处理社会关系层面的;礼、义是处理政治关系的;廉、耻主要解决官员的道德修养问题,政治上要廉洁,要有荣辱感、知道羞耻。

清末民初,孙中山、蔡元培等人在宋“八德”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并恢复了管仲四维说中的礼、义、廉、耻,形成了以“四维八德”为核心的道德观念。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