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群忠:传统美德的历史演变与基本精神(4)

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其二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德文化是从周代发源的,周代礼乐文明讲究礼制和孝道,奠定了儒家思想的雏形。传统美德的德目众多,比如孝、敬、恭等教人孝敬父母的;仁、义、信等令人团结友爱的,忠、天下为公等使人爱国爱民的。如果能透彻理解,它们就能帮助我们处理好包括义利关系、群己关系、人际关系及竞争关系在内的各种关系。

孔子认为爱别人的心是从爱父母的心扩充出来的。爱父母的心是什么?是孝,是爱敬忠顺。人一生下来最先接触到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并从父母的爱中学会了爱,所以一般有爱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教育学里经常强调爱的教育,如果一个家庭中的父母亲成天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架,孩子会觉得世界上没有爱,反而充满了恨,久而久之极有可能造成反社会倾向,这种身教要比老师的言教厉害得多。

孟子认为这种对别人的爱心源于人天生的恻隐之心,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同情心。假如你突然看到一个两岁小孩往没盖井盖的井边爬,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不管你是不是认识这个小孩的爸爸妈妈,或者有没有“誉于乡党”的意图,你的本能反应肯定是赶快救他。

“羞恶之心”是义之端。从内心道德修养的角度来说,“羞”是为自己做错的事感到羞愧,“恶”是对别人做错的事感到讨厌。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受是因为人有与生俱来的良心和正义感,如果面对自己的过错脸不红心不跳,面对别人的过错无动于衷,那无疑是一种道德缺失。

“辞让之心”是礼之端。前面我们也说了很多礼的含义,内容多且杂,大家不必全都记下来,关键是要掌握孟子讲的“礼”的两个精神实质:第一是辞让、谦让;第二是待人要恭敬。做到这两点,基本上就是一个懂礼貌的人了。

除了上述纲目以外,孟子还提出了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将家庭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关系等全都包括了进去,但仍有不全面的地方,它缺少对处理生人关系的指导。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社会公德缺失,这正是因为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还是生熟两张皮,具体表现为对熟悉的人特别好,一旦到了生人社会又成了另一种做派。比如乘坐公交车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给自己的亲戚朋友让座。而面对生人,即使对方是一名孕妇,有些人也会无动于衷,有些人即使让座,在让座之前可能也会先做下思想工作才会起身。《三字经》里的五伦十义,如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朋友有信、夫和妻顺、君礼臣忠等,每一条都是在人伦关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要求我们要有自我美德,要讲伦理义务。

“父子有亲”是说家庭关系要讲亲情,这种感情是根据关系亲密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的,需要特殊的关爱和照料。一个母亲爱自己的孩子胜过爱别人的孩子是很正常的,如果她爱侄子比爱亲儿子更甚,那就有问题了。不管是她的儿子不够孝顺还是她本身就偏爱侄子,这种情况的家庭都是不够和睦的。《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老师这个职业呢?古语有“易子而教”“亲不择善”的说法,这是因为亲子之间,话说得太过是很伤感情的。有时候话还没说完,孩子可能就离家出走了,这就是为什么处理家庭问题要讲亲情,所以把小孩子交给学校去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的。

“君臣有义”说的是政治关系。现代社会没有了君臣,取而代之的是上下级关系。我们需要明确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