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群忠:传统美德的历史演变与基本精神(2)

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其二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德文化是从周代发源的,周代礼乐文明讲究礼制和孝道,奠定了儒家思想的雏形。传统美德的德目众多,比如孝、敬、恭等教人孝敬父母的;仁、义、信等令人团结友爱的,忠、天下为公等使人爱国爱民的。如果能透彻理解,它们就能帮助我们处理好包括义利关系、群己关系、人际关系及竞争关系在内的各种关系。

“孝”的起源和“礼”一样,也非常早。研究表明,商代的“孝”是一个地名,从已知的文献中看不出其中含有伦理意义;周代的金文中出现了“孝”这个字,且已具有了一定的伦理意义。“孝”大概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是尊祖敬宗。周代时,“孝”最初的意思是尊重祖宗,当时的孝道不仅是子德,更是整个家族的族德,体现了血缘与政治的联系。人为什么要尊重自己的祖先呢?这是基于对生命的原始崇拜。有一首歌里唱得好,“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其中就包含着对生命发源的探求。每个人都是被父母带到世界上来的,父母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来的,这样一直往上追溯,就到了我们的祖先那里。祖先给了我们生命,如果把一个家族比作生命树,祖先就是树根。我曾在《光明日报》发表过一篇专门谈论孝道的文章,题目叫《把根留住》,“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中华文化中有“九族”的概念,九族有两种解释,纵向来说指九代,即从高祖父母到玄孙和玄孙妇,也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九代;横向来说就是兄弟姐妹及堂兄弟姐妹等。现如今的家庭越来越小了,多是由父母及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几乎没人细分这些东西了,但是从古代的划分我们仍能看出中国人是非常讲究宗族的,这体现了对家族成员间血脉联系的重视。过去的一家之主被称为宗子,他不仅执掌了定夺家族大小事务的权力,同时可能也是整个家族的道德领袖。比如说贾府,贾母的辈份是最高的,相当于大家长;再有就是王熙凤,负责管理财务,颇具领袖风范;另外每到祭祀的时候,都是由长房长孙来带领大家的。正是因为对祖先和宗子的尊重,对宗族的重视,整个家族才能像金字塔结构一样保持团结和稳定,许多家风、家规、家法由此形成,这就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族制度。尊祖敬宗最重要的意义是叫人们报本返初,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祖先都不认的话,那就是数典忘祖,是最没道德的人。

第二层是善事父母。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说:“善事父母者。”“善事父母”指要对爸爸妈妈好,这一条非常适合我们目前核心家庭的结构,即父母亲带一到两个孩子,由两代人组成的小家庭。把这一点跟“尊祖敬宗”结合在一起看,就是既要孝敬父母亲又要孝敬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一辈的人,指对所有长辈的孝顺。

第三层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孟子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时代发展了,好多年轻人都不打算结婚,有的结了婚还是丁克,不打算要孩子,总之只要不违背法律,没人会干涉你,但这在中国古代却是万万不能的。按古代的孝道来讲,妇人如果不生小孩就犯了七出中的“无子,为其绝世也”,男方可以以此为由休妻。不过此条也有附加条件,是对女方的保护:如果女方的娘家绝门了,女方的生活没有着落,则男方不能休妻。古时候讲母凭子贵,往往一个妇人生了儿子,在家里的地位就提高了,这是为什么呢?古代中国属于农业社会,发展农业需要很多青壮劳动力,因此人丁兴旺就是家庭兴旺的表现。反之,如果媳妇不能为家族传宗接代,把夫家的香火断绝了,以致整条脉系断绝,没有后代人能给祖先上坟,这就是大大的不孝了。

中国古人的孝道把过去、现在、未来及天地都联系在了一起。去世的祖先会被后人奉为神明,人们相信只要我们好好修缮坟墓,时时祭奠,祖宗神就会保佑家族长盛不衰。过去,万一家里出现什么意外,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祖坟联系在一起。当然现在从科学的角度讲这可能是种迷信,但它其实源于尊祖敬宗的传统信仰和美德。如果说尊敬祖先连接了人的过去,那生儿育女则连接了未来。“积谷防饥,养儿防老”这句老话就揭示了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丰收之年囤积点儿谷子,遇上大灾之年我们就不怕饿肚子。生养儿女也是一样,儿女小的时候没有生存能力,要靠父母养活;当父母老了干不动活儿了,子女就该赡养他们了,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尤其如此。现在城市中的一些老年人,退休金可能比年轻人的工资还高,子女不需要在金钱上履行多大的义务,但仍需陪伴和照料老人。

春秋时期讲究忠信。“忠”是传统道德里非常重要的德目,最初指的是做人的道德,后来才逐渐演变成臣子对君主的臣德,希望大家不要只做狭义理解。“尽己为人”是已故的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对忠恕之道的简要概括,即一个忠诚并懂得宽恕的人势必是倾尽所有帮助他人的人。忠厚老实的人做事从不偷懒耍奸。大家都要做一个对人、对事忠诚,对党忠诚的人。“信”就是人言为信,讲信用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古时候。孔子在儒家五常里特别强调了“信”的重要性,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古代中国所指的“信”主要是一个人的品格,春秋时期合纵连横,文人变节的事偶有发生,这就违背了信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的信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制度,是维护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要素之一。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