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人民领袖的青年人生 凝聚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力量

走进人民领袖的青年人生 凝聚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力量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道出了习近平同志对梁家河的真挚感情,展现了人民领袖坚守初心的情怀,传递了习近平同志对党员干部的殷切希望。最近,该书在各大书店火爆销售,在广大党员干部中火速传播,燃起一阵向青年习近平学习的热潮。

1969年1月13日,青年习近平同20多名同学,背负行囊,与北京市其他学校的知青同乘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当时,他是年龄最小的,还不满16岁;他去的地方是最艰苦的,山大沟深、交通落后、土地荒凉、狂风肆虐;他待的时间是最长的,到1975年10月才被推荐录取上了清华大学。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小小梁家河,是习近平同志深深扎根群众、淬炼信念、感知人民、磨砺初心的一方净土;是置身于人民群众中,带头实干,能干巧干,形成执政为民理念的起点;克服严酷考验和困难,埋头苦干、务实担当,彰显了大国领袖的大本事、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

他从人民中走来,身上沾满泥土味,扎根群众,磨砺初心。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身为革命老兵习仲勋之子,习近平同志完全没有特权思想,到梁家河两三年后,就能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把土豆叫“洋芋”,把馍馍叫“酶酶”;熟悉梁家河的每一条沟、每一座山、村里的每户人家,甚至对40年未联系的人都能叫出大名、小名;很娴熟地掌握村里的各种活计,成了种地的好把式。身上带着浓浓的泥土味,担水、和泥、抹墙、建窑洞;掏地、掏粪、种庄稼;锄地、收割、担粮食;捻毛线、补衣服、缝被子,样样都是行家里手。梁家河教给了他“土”学问,但是蕴含了大智慧。从这里,习近平同志实现了从迷茫少年到有远大志向青年的蜕变,踏出了为人民做实事的远行,迈出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重要一步,感受到了深厚的人民情谊,看到了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本色,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更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明白了必须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他胸怀一颗百姓心,置身于人民群众中,带头实干,能干巧干,有着始终如一的执政为民情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就放心了。”不言而喻,民生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心念念的大事,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在梁家河,习近平同志完全把自己融入百姓中,与六七个人挤一间窑洞,一起拉土打坝、挑粪种田。带头建起梁家河的第一座水坠坝,促使粮食增产增收,为人民创造永远的财富;亲自动手,把一座年久失修的厕所改造成第一座男女分开的厕所,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大大提升了村民生活的文明程度;带头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让群众真正受益。乡亲们这样评价:“近平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儿’。”

习近平同志说:“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面临巧干和苦干的选择,我们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他发动村里“能手”刘永耀办柴油机学习班,培养修理柴油机的人才,最终巧妙地用在了打坝上,省工省力、结实牢靠,方便了群众。习近平同志带头为人民办的一件件实事,开启了13亿多人民共逐梦想的壮美画卷;习近平同志能干巧干,一桩桩美事换来了人民群众的双手点赞;习近平同志看得远、想得深、办法多,一串串为民举措,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变为现实。

他扛起矢志奋斗的责任,克服严酷考验和困难,埋头苦干,务实担当,砥砺前行。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可谓是克服恶劣自然环境、承受严酷政治考验、勇挑繁重劳动任务,从而淬炼成为具有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不懈拼搏的奋斗精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务实担当的领路人。今天,我们再读《梁家河》,走进人民领袖的青年人生,探求梁家河蕴涵的大学问,更加感受到大国掌舵者的大抱负、大担当、大使命。让我们加满油、把稳舵,精诚团结、缪力同行,凝聚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力量,谱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8/0622/1006022.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贺圈镇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3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连元博校对:刘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