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宏观经济数理模型的系统构建(2)

马克思宏观经济数理模型的系统构建(2)

摘要:以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本理念和范畴为基础,结合现实经济运行构建系统的马克思宏观经济数理模型,对宏观经济主要实体经济变量进行系统讨论,形成马克思宏观经济学体系,构成宏观经济分析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这不仅在理论上推进了经济学发展,也为有效分析我国现实经济运行建立了科学的数理分析基础,同时克服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模型的一系列理论困难。

宏观总需求模型。在宏观消费需求模型和宏观投资需求模型基础上,构建宏观总需求模型。市场经济是需求约束性经济,所以,这个模型很大程度上系统表明了宏观经济运行,特别是在短期。在不同社会体系中,消费需求的运行特性是不同的。在资本——雇佣制度中,社会消费需求被约束并具有向下运行的趋势;而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体系中,消费需求则具有软约束并向上运行的趋势。因此,在不同的社会体系中,社会总需求的周期性运行也呈现不同的特征。

社会生产函数与宏观总供给模型。从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率的理论及“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的论述出发,建立社会劳动生产率函数和社会生产函数,表明:社会产品数量,即宏观总供给,是劳动时间的函数,同时也是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生产资料的数量、管理水平、科学发展水平以及技术状态等因素的函数。通过对边际劳动生产率和边际产品的分析,可以看到: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生产资料的数量、管理水平、科学发展水平以及技术状态等因素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分别表示各因素提高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作用程度。劳动时间的边际产品就是劳动生产率;其他“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各因素”的边际产品则等于各自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时间的乘积。由此也可得出结论,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变化会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即增加宏观总供给。

宏观经济均衡模型:宏观经济均衡、经济周期和增长模型。一方面,生产有自身的规律,在内生和外生等因素作用下,有着不断扩张的趋势,因此,宏观供给也有内在的增长趋势。另一方面,宏观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宏观供给和宏观需求双方的平衡决定了国民经济的均衡状态。由此出发,构建宏观经济均衡、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模型,为系统地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市场经济是需求约束性经济。在古典产权制度下,消费需求被约束,同时,投资需求则是周期性的;因此,被约束的消费需求曲线处于低位,国民收入均衡点低于充分就业,同时,周期性的投资需求曲线则导致经济周期。当投资上涨时,可以弥补一部分消费支出与国民收入之间日趋增大的缺口;当投资下降时,则会进一步加大需求支出与国民收入之间的缺口,此时,就会发生经济危机。

 物价总水平上涨模型。在以上模型基础上,从马克思价值、价格和货币理论出发,建立物价总水平上涨模型。首先,构建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结构性因素模型和总量性因素模型。然后,以这两个模型为出发点,将物价总水平上涨分为四大类、七种类型。第一大类,是货币原因导致的物价总水平上涨,就是膨胀纸币型物价总水平上涨。第二大类,是由市场微观经济行为所导致的物价总水平上涨,有价值规律调节型、市场推进型(Ⅰ)和市场推进型(Ⅱ)等三个类型的物价总水平上涨。第三大类,是宏观变量导致的物价总水平上涨,有生产劳动萎缩型和需求膨胀型等两个类型的物价总水平上涨。第四大类,是物价总水平上涨自身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涨,也就是自激型物价总水平上涨。任何一次具体现实经济中的物价总水平上涨,都是若干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不同类型的混成。上述模型系统全面地研究了物价总水平上涨,为治理物价总水平上涨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这个模型突破了西方经济学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研究物价总水平上涨的传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