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盛夏的“潜伏者” (2)

蝉,盛夏的“潜伏者” (2)

摘要:一只蝉从幼虫羽化而来,需要在地下蛰伏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破土而出飞上高枝,寿命也只有一夏而已。

2.两大谜团至今无解

蝉爱“唱歌”,那它能听到自己的歌声吗?貌似简单,但至今无解。

早在100多年前,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昆虫记》中说“蝉是个‘聋子’”,甚至直至上世纪80年代的小学语文教科书《蝉》一文中也沿用了这个说法。为了验证此观点,法布尔曾做过一次实验,他在树下打响了土枪,声似霹雷,可是树上的蝉丝毫未动,照样唱个不停。但近些年来,许多昆虫学家提出质疑,他们解剖后发现,蝉两侧腹室的外缘各有一个凸起的听囊,腔内约有1500个听觉单元。当外界声波刺激听膜振动时,听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其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入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相应的听感觉。雌蝉的听膜虽比同种雄蝉小,但听脊却明显大,这比听膜对声音的敏感性更高,因此证明雄蝉并不是“聋子”,只不过听觉不如雌蝉罢了。

但随后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雄蝉的褶膜、镜膜和腹腔膜既是接受声波的听膜,又是鸣声的辐射膜,相当于老式的收录机,不能同时使用收、录两种功能。也就是说,雄蝉是“半聋”,即静止时能听到声音,鸣叫时却是什么也听不到。但由此又有新疑问出现,因为蝉具有群鸣的习性,大家一起叫、一起停,节奏十分整齐,显然它们是需要听到同伴的声音后才能参加“合唱”,这样一来,说雄蝉的镜膜既是听膜,又是扩音膜就不可理解了,有待科学家进一步证实。

雌蝉一定是“哑巴”吗?这也是难以解释的第二个谜。大多数观点是,雌蝉身体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但如果是这样的话,雄蝉又听不到自己的鸣叫,如何能吸引远处的雌蝉呢?因此有科学家认为,雄蝉“歌唱”时能召唤到方圆1000多米内的异性,当它们的距离飞近后,雄蝉不断发出特有的低音量“求爱声”,与此同时,雌蝉也会低声回应,才能“恋爱”成功,只不过这种低音是人类无法捕捉的。但蝉们是否真是这样“喃喃低语”呢?尚不得而知。

3.最长能在地下“潜伏”17年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法布尔这样描述蝉的一生。

的确,蝉算得上昆虫界的传奇,尤其是美国东部地区出现的“周期蝉”。它们在若虫时期就在地下几尺深的地方“潜伏”,靠吮吸树根汁液为生,十三年或者十七年之后,当地面温度达到18摄氏度以上,数以亿计的蝉就像听到了集结号一样,陆续破土而出,爬上树蜕皮鸣叫,开始求偶繁殖。一个月的繁衍期过后,这些蝉便逐渐死去,而后代会继续蛰伏于地下,等待下一个轮回。绝大多数的昆虫只有一年或更短的生命,大部分蝉生命为3年至9年,而这种蝉的生命长度是13年或者17年,绝对算得上是昆虫界的异类。

美国康涅狄格农业实验所昆虫学家梅尔从1979年开始到2013年,三度研究“十七年蝉”。他介绍,2030年将会再次出现新一波蝉,到时他已经81岁了。难怪有人说,在美国可以用“周期蝉”来为自己的生命计时,它的每一次造访基本契合了人从青年、壮年到老年的人生轨迹。

现存的“周期蝉”族群分布于美国15个州,每个群“造访”时间只是内部同步,群之间是相互错开的。从2012年到2017年,每年都有一种“十七年蝉”出现。2013年夏,北卡罗来纳州就遭到过一次“十七年蝉”的造访,当地居民的房子上和院子里到处是这种黑乎乎的家伙,人们出门不得不打伞躲避一阵阵的“蝉雨”。科学家称,他们并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潜伏者”,粗略估计大概有上亿只蝉随时会瞪着鼓鼓的红眼睛从地下爬上来。虽然听起来像恐怖电影里演的生物入侵,但它们是无害的,既不伤人又不会破坏其它生物,顶多就是遭到它们吸食的植物会变得比正常状况略微稀疏单薄,一般不会枯萎死去。

别看“十七年蝉”每次都是“蝉海出行”,其实它们很脆弱,因为飞行速度慢,天敌非常多,数量庞大是它们幸存的关键因素,据说雌蝉一次产卵可达上千个。在漫长的地下生活中,幼虫利用粪便建造防水房间,可以保证自己不被大水冲走。尽管如此,还是有大约98%的蝉在出土孵化前已被毁灭,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氮元素。过去“十七年蝉”入侵时,每英亩地面数量可达150万只,正因如此,鸟类才不可能全部将其吃光,幸存者得以继续繁殖。

这些昆虫为什么会遵循固定的时间规律?在2012年出版的一期《美国博物学家》杂志上,美国两位科学家发表了一篇文章讨论“周期蝉”的蛰伏时间,他们调取了1966年至2010年北美所有鸟类的种群统计表,选择其中15种可以被称为“周期蝉”天敌的鸟类,制作了一张鸟类随年份变化的种群数量曲线,发现这个变化和“周期蝉”的生命周期几乎完全重合。也就是说,“十七年蝉”附近的鸟类种群数量变化正好也是十七年,在蝉出土的当年,鸟类种群数量达到最低点,然后迅速增加,等下一个十七年到来时再度达到最低。可以理解为,蝉17年的地下蛰伏不过是一种躲避天敌保证自身繁衍的应对之策。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两位科学家尚未有定论,只是提出一种假说,即大量“周期蝉”出土时给周围土壤组成带来巨变,从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构成,最终导致鸟量同时产生了骤降。

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对7个“周期蝉”种进行了RNA测序,有证据表明,每组“十七年蝉”与其最近的近亲“十三年蝉”都发生过杂交。尽管如此,在长达20万年的时间里,这些蝉依然维持了各自不同的生命周期,研究人员无法给出精确的遗传学解释。未来还将对它们做进一步的全基因组测序,以了解其演化过程中如何维持不同的生命周期。

除了美国,世界其他地方还未发现“周期蝉”的存在。事实上,早在美国大陆有人定居开始,人们对蝉就有过记录,但直至今天,这种据称是地球数量最为庞大的昆虫仍是谜一样的存在,为什么它能在地下生活那么久,是如何精准计算出土时间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一地区蛰伏……这些疑问都有待科学家来破解。

本文关键词: 沫蝉 盛夏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