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从“穷山沟”到“第一村”

【改革开放四十年】从“穷山沟”到“第一村”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纪实之核桃坝村变形记

“核桃坝几大湾,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这几句民歌说的正是20世纪70年代的核桃坝村。这个坐落在贵州省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东北角的小村子,四季缺水,环境恶劣,农民吃水要翻山越岭去挑,十年九旱的天气,甚至不能满足农民靠天吃饭的基本诉求,大田成为了放牛山。在80年代初期,当地的人均纯收入也仅仅只有600元,核桃坝村属于名副其实的“穷山沟”。

timg

穷则变,变则通。时任核桃坝村村支书的何殿伦不甘心看到全村落后,绞尽脑汁想法子,找出路,干实事。农历1965年冬月二十八,他带领全村人齐心协力,冒着严寒,用三个多月的时间筑起了一座长57米、宽7米、高五米,能装12台水能泵的堤坝。这实现了当地引水上山的夙愿,也让核桃坝村的粮食产量从50万斤一下子增长到了150万斤,更重要的是,核桃坝人正式告别了“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的生活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地顺利实施,具有远见卓识的何殿伦想到了茶树种植。1981年,何殿伦从贵州省茶科所引进了优良的茶树苗木。当发现茶树适宜在当地种植之后,他便计划在当地种植茶树。在湄潭还是穷乡僻壤的年代,这样的计划还是遭到了众人的强烈反对。“饭都吃不饱,不种粮食,种茶叶?”乡亲们不敢冒险,何殿伦便开拓在前,先拿自己家的3.5亩田进行实验种植。这一试,竟找到了核桃坝人“做梦也没想过”的致富道路。

“做得做不得,问问老支书就晓得。”当地村民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何殿伦在人们心中的份量,也说明何殿伦发起的茶树种植对于当地人的影响之深远。在当时,何殿伦实验田种植成功后,喜不自胜,将茶种分发给大家,并根据积累的经验,指导大家种植,并通过多次开会协商种植细节,比如资金、技术支持等问题,在他的无私帮助与管护培育下,当地茶园面积不断增大,产量不断增多,群众也依靠茶叶产业改变了生产生活。到1996年,何殿伦带领大家种茶15年,当地茶叶种植达到上万亩,全村经济发展达到小康水平。

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一分为二。

茶,源于中国,兴于中国。生产广受欢迎的茶叶,不仅需要种植产业化,还需要采摘、包装、保存、销售的专业化。2000年,是核桃坝村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开始,因为当地村民注意到了茶叶种植的更多环节,开始尝试从事二、三产业,形成了从茶叶种植,到茶叶加工和市场流通的成熟产业链。据统计,当地近90%的村民从事茶叶种植,10%以上的人从事二、三产业,整个核桃坝村的加工企业有62家,运销企业80家,茶旅一体化企业20来家,其中就包括湄潭县茶青交易市场和有着“中国茶城”美名的茶文化中心。

当地的茶青交易市场,每天下午五时开始都要进行长达两小时的集中交易。茶农们每天将采摘的茶叶带到茶青交易市场被收购,再由收茶的茶商进行加工销售或者直接贩售至加工厂进行再加工。这不仅可以促进茶产业化分工,还可以提高茶园产出率,提升茶园效益。当谈及改革开放40年核桃坝村变化,一位茶农打趣地讲到:“春天摘茶叶,冬天去搬‘砖’,核桃村茶产业在走出了出路,现在除生活支出以外家庭每年人均收入可以达到上万元。肚子饱了、钱包鼓了、房子大了、道路宽了……”

种茶售茶之外湄潭人拿出更多的精力,挖掘茶文化的深厚积淀,营造茶文化的浓厚氛围。中国茶城就是一个辐射西南、面向全国,集茶叶销售、科研、检测、培训、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产业中心。在这里,不少人从事茶艺师的工作,通过对茶艺和茶道的精心钻研,进行茶文化讲解和茶艺表演,在实现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传承开拓着茶艺文化。当地一家配送中心的销售人员十分喜欢当下的工作,“政府的扶贫力度非常大,帮助县城引入投资,更开阔打开了湄潭的茶商之门。如今县城大多人都愿意从事茶产业,这全靠车头带的好。”

如月之升,如日之恒。核桃坝村村公所的罗贵林主任目前又在探索新路子,计划逐步将经营模式由茶叶种植业向旅游服务业发展,除了茶叶的生产销售外,还能形成游客参观,茶叶采摘等特色运营模式,既发展经济效益,又增强产业知名度和文化魅力。“茶者,南方嘉木……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四十年来,核桃坝村坐上了改革开放的巨轮,找到了实事求是的新路子,并与国家的深刻变革一道发展,最终实现了从“穷山沟”到“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的华丽转身。这便是核桃坝村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8/0719/1009942.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3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连元博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