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技术背景下的媒介传播
(一)传播主体
社交媒体兴盛与个人主体性加强。比如,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网络直播等兴盛,并且具有个性化、草根性、即时性、交互性、垂直性等特点。
这里有两张很有意思的图片,一张图片显示的是2009年的时候,奥巴马在台下聚精会神地听演讲;而2013年的时候,奥巴马在台下使用自己的移动媒体。还有就是希拉里,2008年的时候,当希拉里出现在人群中,大家都在拍摄希拉里,但到了2016年,大家就不再拍摄她了,而是拍摄与她的合影。这种变化特别明显!特朗普为什么要用Twitter?因为受众在那儿。“我在,你才在”,这就是传播主体的主体性加强。从内容、兴趣、社交三方面来看,过去的媒体内容粗放、兴趣泛化、无社交分群、缺乏分享,而现在的媒体内容精致兴趣细分、存在亚文化和微社群,同时分享及时。细分垂直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小圈子、强关系,大作为。媒体小而专,这就需要我们对细分兴趣群体进行深度挖掘,从小圈子、强关系角度维护与用户关系。移动互联网加速碎片化、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另外,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增长呈现相互促进作用,同时,出现互联网原住民。
(二)传播渠道
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信息内容在同一个平台上整合,形成媒介融合与资源要素共享的格局,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互换性与互联性加强,一体化趋势明显。同时,具有技术化与全能化、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等特点。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融合,体现在技术融合和媒介融合两个方面。技术融合主要是指终端融合与网络融合,而媒介融合则是指产业融合、内容融合、终端融合和网络融合。需要注意的是,媒介融合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狭义上,媒介融合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并随之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而广义上,媒介融合范围广阔,它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平台传播给受众。
媒介融合是信息时代下的一种媒介发展理念,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基础上的有机整合。同时,媒介融合不仅仅使信息采集渠道和传播通道多元化,重要的是,能够使媒体工作人员根据多媒体的原始素材,综合整理、提炼、加工,通过不同媒介传播的特点,迅捷传达信息,表现事件背后的真实,还原新闻的全貌,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深度。大规模的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逐渐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
第一,同业融合。广播和广播、电视与电视的联合,可以在区域来融合或者以专业来融合,产生区域型、专业性联播网,区域型、专业性广告网,区域型、专业性内容生产与流通网。
第二,跨媒介融合。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网,又称全媒体网。比如,跨终端覆盖、跨媒体经营、跨行业合作多媒体产业集团等。
第三,新闻载体介质数字化。个人计算机、便携式电脑、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电子报、电子杂志等数字载体形成数字新闻纸。比如,交互式新闻纸——一种智能纸张,人们可以通过触摸与纸上的内容进行交互。交互式新闻纸上带有按钮,人们触碰按钮就可以播放报纸内容的音频版,并可以分享到Facebook,还可以进行打分、投票,同时,也可以用于收集点击量、关注时长和等待信息等,供出版者和营销人员进行分析,用以印刷交互式广告等。未来,智能技术将使媒介融合的边界消失。
(三)传播方法
也就是算法推送与精准传播,即根据内容(图文、视频、用户原创内容小视频、问答、微头条)、用户(兴趣标签、职业、年龄、性别、机型)和环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景)特征做预估推荐。这种传播方法具有用户粘性高、渗透率强的特点。在这方面,今日头条走在了前面。
(四)传播受众
主要是场境营造与沉浸式传播,即以新技术(如移动智能手机、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构设虚拟环境或场景,让人置身于自然或心理状态,拟真环境下全感官体验、接受信息,具有以人为中心(需求和行为移动化、瞬态化、社交化、情感化)、传播无时不在、虚拟与现实同在、传播无处不在等特点。
近几年,人机交互发展突飞猛进,总体趋势是持续向着以用户为中心、交互方式更加直观的方向发展。可穿戴设备的屏幕尺寸不断减小,对于用户而言,交互位置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云计算、移动设备、便携式可穿戴设备技术的进步将促使人与机器交互的位置可以远离机器设备,长期以来人与机器必须通过近距离交互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基于可穿戴设备的交互可以使得交互位置接近身体,基于云计算的智能交互可以使人在愉悦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偏好和期望。
触摸交互目前应用非常广泛。随着触摸屏手机、触摸屏电脑、触摸屏相机、触摸屏电子广告牌等广泛应用与发展,触摸屏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近,到了可以“触摸”的程度。同时由于触摸屏便捷、简单、自然、节省空间、反应速度快等优点,被人们广泛接受,成为时下最便捷的人机交互方式。语音识别技术的目标是将人类的语音转换为计算机可读的输入,例如按键、二进制编码或者字符序列等。语音识别是未来人机交互最被看好的交互方式,尤其是针对当下各种穿戴式智能设备。未来,人类通过对话的方式发出命令,与机器产生交互是最高效可行的人机交互方式。体感技术也称为手势识别技术。一提到体感技术,很多人都会觉得未来感十足,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再现。从键盘到鼠标、再到语音和触摸,再到多点触控,人机交互模式随着其使用人群的扩大和不断向非专业人群渗透,越来越回归一种“自然”的方式。而体感技术的突破则预示着未来人机交互的发展方向——让交互方式更为便捷,以一种最原始的方式进行人机交互。
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知道,内容和形式构成传统媒体的要素,内容、形式和社交构成互联网媒体的要素,而内容、形式、社交和场景(情景)则构成移动互联网媒体的要素。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情景)的意义被极大地强化,因为“场景”(空间环境)或“情境”(行为)决定人们的行为特点与需求特征。移动传播是基于场景(情景)的服务,即对环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的适配。与场景时代相关的因素有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
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作者抽取场景时代的五种技术力量: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关注它们的联动效应,为我们展示了未来互联网将进入的新时代——场景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作者以图景的方式将每一种可能的改变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每个人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打乱了用户线上线下场景(情境),使用户生活网络化、网络生活化,用户认同线上线下不同场景(情境)。未来,人类社会将加速演变成全联接的智能社会,其深度和广度超越我们想象。以物理联接的广泛覆盖为基础支撑,以应用联接的敏捷高效为商业驱动,以价值联接的协同创新为生态催化,以情感联接的极致体验为人性依归,全联接的数字化进程将重塑社会经济、商业文明以及生产方式。一个以空间为单位的泛融媒体、全境传播的时代已经到来。
五、新技术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发展
(一)当前社会文化建设状况与面貌
我们在前面讲了互联网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网络化,即“连接一切”,把人和人、人和物、人和信息、人和内容等全都连接在一起,形成三大网络——内容网络、人机网络和物联网络,它们之间实现广泛的连接,其实质上是规模化的过程。在网络化阶段,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人和社会、人和环境、人和内容、人和物质财富之间的连接,但这种连接只是初步架构了人类生活、人类实践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内,线上和线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而未来的社会发展是逐渐把线下尽可能多地搬到线上来实现,在线上还原甚至超越社会生活的内容,这就不是简单的粗放的连接了。
微信让我们可以连接、分享,但如果我们想握手就必须借助人工智能、人体传感等。网络化阶段只是实现了粗放的连接,下一步就是从线下到线上的复制超越、创新超越的过程,也是网络人际关系加深、加细、加密、加厚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局部、每一种分类进行数据性的定义、数据性的描述,在进行数据价值挖掘后实现精确匹配,从而实现现实生活、人类发展的网络化、线上化。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化是数据处理中的主要助力器,数据化是所有社会要素能够被激活、连接、组合、整合的最重要的动力源,而智能化技术将使这个过程变得更加有效率,更加具备智慧的理解力、分析力。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网络化是基础、是平台,数据化是定位、是标识,智能化是形态、是方向。
(二)以空间文化为特点的社会文化建设走向
第一,以人为核心。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并非是万能的。社会生活无法数据化的那些内容,人工智能是永远无法替代人去完成的。超越算法之外的部分,需要人的协同与协调,应当“在人工智能的技术逻辑上增加一些对社会认同,以及社会如何达成最大公约数的机制建设”。
第二,以人机共融、泛界共融为趋势。人机协作、人机共融是未来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人机协作不是下指令给机器人,而是让机器人变成人类的伙伴,协作机器人将会慢慢渗入各个工业领域,与人共同工作。
第三,用网络加强跨界要素的连接,带来泛域信息流通,并加强联动。互联网的连接性与开放性特征激发了储存在个人身上的各类微资源,原本散落在个人身上的闲置时间、闲置知识、闲置经验等各类闲置资源在互联网条件下得以被发现、被检索、被匹配,由此打破了传统的局域市场,各类资源之间的连接呈现出无所不至的可能。互联网带来的互联互通促进了多渠道、多功能、多内容之间的重叠和覆盖,这种融合将创造出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和价值形成模式。
第四,用数据加强跨界要素的定位,使个体作用凸显,并得到强化。互联网重构了媒体与大众之间的权利关系,渠道类别与层次的多样性为人们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与偏好带来了更多机会,渠道间网状的互联互通使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双向协作成为可能,传统媒体所主导的信息偏好逐渐被淡化,传播内容和要素更加丰富、多元和富有个性,内容越来越贴近大众的个人生活、个人情感和个性体验。
第五,用智能加强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更加智慧,并形成智识创新的基础。互联网构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场域,初步实现了“人人皆可进行信息表达的社会化分享与传播”,社会议程的设置权与社会话语的表达权也进入了人人皆可为之的泛众化时代。如何在这种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传播格局下激活、匹配和实现生态型的资源配置和功能整合,成为当下包括传媒领域在内的整个社会的一场深刻革命。新媒介技术将改变社会传播格局,影响整个社会操作系统,从而改变社会构造。
昨天,智能移动终端是我们的通话工具、上网工具;今天,它是我们的随身助手,为我们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明天,随着人工智能、感知和交互技术的突破,它将会实现与我们情感交流,成为我们的“伴侣”。从智能移动终端的新角色,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将被削弱,空间将占主导,进而实现置身其境。
(三)新技术背景下的社会文化重构
第一,学习型社会。从前都是师傅带徒弟,年纪大就有资历,而现在的技术儿童都是老年人,都是老年人向孩子学习有关技术方面的知识。这说明社会文化的构成、结构导向发生了很大变化,终身教育和学习才能满足人们对提高自我的需求。
第二,感知型社会。未来,人体植入一块芯片就能了解很多知识,但有些基本东西我认为还是要教给未来的孩子的,比如思维习惯、知识架构等,让未来的孩子能够感知敏锐、情感丰富,觉察到信息的变化,从而把握住自己生命的成长。
第三,智慧型社会。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成熟及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必将迎来更大的突破和变革,智慧社会的概念将加快形成共识并在各个领域落地。
第四,空间型社会。我想说的是,在当下这个阶段,我们需要重结构。为什么工作方式要改变?因为你会不会体系化、会不会结构化,是这个时代你应该具有的能力。会不会跨界、会不会融通,这是由新技术造就的我们的生存基础,我们应该顺应新技术的发展,更好地完善自己。
这是一个科技人文的新时代,而且新技术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我们是拒绝还是悦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一切都刚刚开始。
人与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与人类顶尖棋手的人机大战注定成为人工智能的里程碑事件,从某种程度上讲,它采用的不是谷歌工程师写的一般意义上的算法,而是一套类人的学习框架(强化学习+深度学习),反复学习棋谱,自己和自己对弈,这种类似于人类的学习方式——强化学习,让它拥有了初步的自我学习和博弈思考的能力。
人工智能颠覆社会、文化建构规则。邓中翰院士认为,过去,人类通过实验观察世界,总结规律形成理论,然后进行编程制定规则,最后按照规则制造或者驱动工具;现在,人类通过输入或输出提出需求,提供海量训练数据,然后由机器总结规律,而人类通过编程制定规则,按照规则制造或驱动工具;未来,将由需求驱动需求,机器自动获取或生产数据,由机器总结规律,机器通过编程制定规则,机器按照规则制造或驱动工具,而人类不再需要理解实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只需要掌握获得规律的方法论。
人机共建的空间时代已经来临。它具有连、跨、融、智等特征,即真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物理与生物、自然与社会、人类与机器交融于间,甚至于边界正在消弭。大家回去可以看看科幻电影《超体》,讲述的是年轻女子露西被注射一种试剂后有了超于常人的力量,拥有了包括心灵感应、瞬间吸收知识等技能。当这种超能力达到百分之百后,露西瞬间消失了,她的声音解释说:世间万物都是一体的,而存在只有通过时间才能证明。影片结尾露西发来一条短信——“我无处不在”。
今天,非常高兴就《新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媒体与社会》和大家作一个交流,我讲的这些东西结合了邓中翰院士、喻国明老师、芮斌老师等人的思考,也包含有我的个人思考,讲的未必准确的地方还请大家原谅,错的、不当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教。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