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的文化底蕴

论改革开放的文化底蕴

摘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中国发展享受了40年的改革红利。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

改革开放凝结着中国智慧,承载着中国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一心为民,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为了世界人民的大团结而艰苦拼搏,这个精神传统从建党之初传承迄今,被发扬光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就。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扬光大革命文化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中的进步因素,凝聚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全面指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伟大实践,书写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改革开放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在和平时期,保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是一个国家进行良好治理的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语“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指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事业发展出题目,深化改革做文章”。这个论断非常形象,它直观而明确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生产力的推动下,经济基础有了新发展,上层建筑随之就要做出新调整,人类社会的发展大业于是就会不断提出新“题目”。既然有了新问题,必须找到新方法、新思路。

当然,改革开放并非推倒重来,而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蹄疾而步稳”地自主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在改革开放这个强大的发动机的推动下,要在一代代中国人手中不断扩大战果,不断积累经验,夺取一个又一个新胜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里所讲的“正确方向”,即改革开放绝对不能以西方国家的标准为标准,恰恰相反,中国要有自己的标准。

讲中国标准就是要求自主的改革和自主的创新,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要在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世界上的先进经验不是拿来就用,而是要经过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换言之,改革开放如果照搬照抄西方经验,那就是走了“邪路”,必然会断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0世纪末苏东剧变与21世纪中国的发展奇迹,两者之间的鲜明对比,强有力地证明了只有自主发展才是国家进步的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和反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论断明确地表现了改革开放的国策及其取得的伟大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实践不同于解释世界的理论思辨,它追求的是行动和实效,在一定社会实践中表现为革命和改革,其目的在于使人得到解放,进而在未来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首先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见性地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这个判断并解释道:“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 这就非常明确地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规定着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马克思主义明确地说自身是不断开放和发展的科学理论。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种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些原话意在指出并强调,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他说:“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这正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改革开放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承

早在中国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就有关于创新的表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里的“新”即创新、推陈出新之意,说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必须求发展、求进步,自强不息,创新不已,这是中国古人认识到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规律。如果违背这个规律,试图阻碍社会历史的发展,必然很快会被淘汰,这就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出现5次,其中在第七部分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论断高屋建瓴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关联起来,从而在理论上为我们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这也是改革开放“自主性”要求的根本表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自主”一词共出现5次,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要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立足于实际情况来推动发展,而决不能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只有“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也明确地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特征,正是由于中华文化具有开放性,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系统,所以才有发展和创新的可能性和条件。如何创新?要立足当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国内实际形势结合起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事实上,改革开放的精神代表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改革开放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由于中国共产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路传承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来,而且这条道路又为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所证明是成功的、胜利的道路,因此对这些伟大的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概括和理论再现,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而且也应该是最合理、最符合实际要求的唯一正确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个“四版论”充满高度智慧,集中而艺术地概括了改革开放所内含的文化底蕴,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特征:用四个“不是”明确指出它的否定性内涵,同时又没有明确地限定它的肯定性内涵,这就标志着这种开放的“新文化”具有改革开放的根本特征,为掌握这种理论的人民群众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性力量”,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具有大格局、大气派的千载难逢的历史平台。

改革开放是对中国革命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是一脉相承的,其目的是要“顺应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而且,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并不见得就更容易,实际上也是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完全可以从习总书记常常提到的“改革关头勇者胜,气可鼓而不可泄”,“改革有阵痛、不改革就是长痛”,“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诸如此类的语重心长的话语中深刻地体会到改革的阻力之大,所以习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

改革开放就是一场革命,就是要放下包袱、实事求是、除旧布新,要除去一切不适应社会发展、不符合人民利益的旧制度、旧文化。毛泽东同志从解放思想的维度出发,写出《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等光辉著作,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他在1944年《学习和时局》中指出的“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和开动机器”,切中了解放思想“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本质和精髓;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开启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方向。我们要胜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改革开放就是要把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不利于人民实现幸福、不利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革除掉,以愚公移山、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革命精神把一个个拦路的“钉子”拔掉,直到夺取最后的胜利。

革命就是要有破有立,破与立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这就是在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在革命战争时期开展英勇无畏的可歌可泣的武装斗争,在和平时期则要开展同样艰苦卓绝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斗争,除掉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旧的生产关系,进行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所以,在革命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应一以贯之,永续不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习总书记反复强调革命文化的重要意义,意在说明中国道路成功的动力在于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动力则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作为动力的动力,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永葆救民于水火、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不仅因为先进文化本身就是其中的目标要义,更重要的是,发展先进文化是这“两个实现”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指引和软实力保证。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基础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养料和资源当然也包括外来的优秀文化,但“发展才是硬道理”,不能仅仅停留在象牙塔里搞知识考古或自娱自乐,更重要的目标是进行社会实践,要面向未来推进这些文化的发展。

面向未来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要围绕目标敢想敢闯敢干。在改革大业中,为了给人民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指引,必须“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武装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塑造人。其中,构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中之重,核心之核心,因为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它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给出明确的目标,这就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制定了精准而更可操作的规范概念,让中国人民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得到明确的价值指引。在国家层面,就是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在社会层面,就是要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在公民个人层面,就是要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能够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因此,如何解放思想,如何进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在原则上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当然,在具体的实际事务中,仍然需要思想的开放和方法的创新。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合作共赢。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重大问题。各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多个热点同时升温,局部地区紧张对峙加剧。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新的增长动力不足。国际关系中不公正不平等现象仍然很突出,国际格局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特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所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

正是基于客观上要求共同繁荣的国际大环境、大趋势,中国政府“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就要顺应这样的时代主题和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中国的贡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国家不要指望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本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中国发展享受了40年的改革红利。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课题〈12JDSZ1006〉、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016MZD012〉、北京市社科项目17KDB027成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郑承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处处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二级教授;陈伟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哲学博士)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