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品田:手工生产与生态文明建设(3)

摘要:专家指出,把手工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看,在今天已具有很多现实的基础。针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可持续发展主题下关注“生产方式”,摒弃科技万能论,摆脱以工业技术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技术循环”魔圈,重视和开发有利于维护“自然—人—社会”生态关系和人类文明全面利益诉求的手工生产力,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什么说它是切实可行的途径?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利益?专家将从三个方面为网友展开论述。

五是巧妙的肉垫和指纹人手掌部肉垫因摆脱行走而减少,但指端、指间肉垫和小鱼际肉垫的保留,可对付把握工具所产生的压力或震动。所以我们说,农民、工人手上的一手老茧,就能够反映一种劳动状态。因为我们在掌握工具,尤其是在使用力度抓握的时候,手上就会长老茧,它是一种刺激和反应,一种结果。另外,指纹掌纹是有功能的,它增强了手和工具之间的摩擦力,可以提高抓握能力。指纹还可以起到触觉传感作用,帮助我们提高对物体触觉的认识。

六是与心理相关的出汗机制。汗腺一般集中于手掌和脚底,手的出汗机制和其他部位的出汗机制是不一样的。身体出汗是因为热了,是对热的一种反应。手脚出汗往往反映的是一种心理状态,比如紧张。手的这种和心理相关的出汗机制,能够反映到一种手的使命担当,也就是说手要劳动。当劳动的时候,我们要出汗,为什么要出汗?出汗以后可以增强手和工具的摩擦力。比如大家会注意到,农民拿锄头耕地,工人拿锤子干活的时候,会啐一点口水,增加摩擦力。所以,手的这种出汗机制是和劳动时间、状态紧密关联的。另外,手出汗以后,会使得手更加敏感,对东西的接触、对工具的把握会更加细腻。

从以上六种解剖学特征来看,这些手的解剖学特征都不能够从自然进化中找到理由,因为猿与人的手在结构上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在猿手上不具有这些特征。而为什么在人手上具有这些特征?因为这是人长期劳动所造就的。劳动实践给人手打下了深刻的解剖学烙印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关于手的“人文解剖学”提示了超越动物性的“手性”,也提示了人手作为劳动器官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精神性。这种发展使人类拥有一双独属于人类的“文化的手”。所以手是自然的,但手又不是纯粹自然的,手在一开始就是因为人自身的劳动创造而被自我创造出来。手包含着人的精神性,包含着人自身的创造性,是一双文化的手

(二)在我:手的生存本体性质

人的这双手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我用一个词来归纳——“在我”。“在我”这个概念的意思不只是说这双手长在我自己的身上,更为要紧的是手需要“我”来使唤,需要“我”来调遣,需要“我”来运动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文化的手”只是一种超越动物本能的潜在可能。每个人生来就有一双手,这双手由于人类千百万年的劳动创造,而具有了一种文化性,具有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但是这种潜在的可能性要成为人身上一种创造力、文化性的呈现,人就必须去使用它,去动手。只有把手活动起来,这一双手才真正属于你,手的这种文化性也才真正属于你,手的文化性质和功利意义也才能够真正呈现出来。比如游手好闲、袖手旁观,在这种意义上说,这双手的文化性质就没有实现,“文化的手”这样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是被抑制住、被遮蔽的。只有你动了手,你所有的潜在可能性才被呈现出来,发挥出来,调遣出来。这是“在我”的非常重要的含义,而不是仅仅说这双手长在“我”的身上。

“在我”的这双手,十指连心,在生理系统中,手和脑的关系尤其重要。手的技能(包括它触觉的敏锐性、操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以及丰富的表现力)不能离开大脑的作用。手和脑关系最密切。手在劳动中的功能和技能提高,也会促进大脑的完善及其感受力、控制力的加强。也就是说,手的运动对增进大脑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现在很多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都主张多让孩子去活动,进行手工训练。动手会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