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品田:手工生产与生态文明建设(4)

摘要:专家指出,把手工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看,在今天已具有很多现实的基础。针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可持续发展主题下关注“生产方式”,摒弃科技万能论,摆脱以工业技术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技术循环”魔圈,重视和开发有利于维护“自然—人—社会”生态关系和人类文明全面利益诉求的手工生产力,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什么说它是切实可行的途径?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利益?专家将从三个方面为网友展开论述。

心手相应,意识的形成和手的活动是胶着的。瑞士心理学家通过观察自己的孩子,最后写成了一部影响世界的著作《儿童心理学》。他从观察孩子就注意到,人的智慧和认知结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吮吸手指这样一个最原始的状态。人的智慧、认识的演进发展,实际上是从婴儿吮吸自己手指的这样一种最初的感知运动开始。人在头是十八个月的婴儿阶段,通过手的动作,眼和手的协调,已经产生了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性智慧。这是皮亚杰根据观察得出的认识。

图片3

上图是四个半月的胚胎,通过这个画面我们能看到,小孩在母亲子宫的时候就已经把手放到自己的嘴里,这个时候的感知运动状态已经开始,人的认识形成在这个阶段就开始了。现在提倡胎教,就是因为认识的形成不只是在孩子出生以后。手的这种运动状态,对于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手的这种运动促进了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同时意识形成也改变了人手的单纯自然性质和身体系统的单一控制格局。手是由人的身体控制的,那它自然要涉及人的神经系统、肌肉系统、骨骼。意识控制和影响的手的动作、姿势与趋向,贯彻人的意向。文化的因素通过意识进入到人的身体,并通过人有意识地对手的把控,抵达“手端”,在自我与外界接触的“界面”,“书写”最具有原创性的“意义”。意义是人赋予的,在劳动的一个瞬间,在手接触到材料、工具时,在自然对象上打上人类的印迹时,已经被赋予。而在人赋予手意义的过程当中,人文的东西通过人的意识带到了产品当中,带到了世界的存在之中,这就是原创性的来源。原创性是劳动创造赋予的。而人是在社会环境中成长的,所以人的意识必然也会反映我们所成长、生存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因素、历史因素、人文因素,通过我们的教育、通过接触等,进入到人身体的内部,再通过人对工具的掌握,从身体流淌到外部,投射到外部世界,在人和世界接触的“界面”上创造“意义”,原创性的意义。

二、手工:人性的力量

我们再谈手工,手工是一种人性的力量。“在我”之手使手工劳动人性化,劳动活动一体化于人的生命展开,劳动时空也就是生命的时空。因为手在“我”身上长着,手要“我”去运动,所以劳动一开始就是人性化的,人所从事的这种劳动活动和自己的生命过程的展开是一体化的。劳动的时间和空间,就是个人生命展开的时间和空间。对于手工劳动而言,手在哪里就意味着人在哪里,手和身体没有脱节,所以我们总说“人手到了没有”。人手到了,就说明劳动力到了,工人到了,艺术家到了。手在人在,人在手在。手停工就停,如果你的手不干活了,停下来了,说明这个工作停下来了。人歇下来了,活儿也就歇下来了。

如果我们把手工业与大工业生产和自动化、信息化生产进行比较,就会明白其中的含义。大工业生产是“手在人不在”,它是“机器手”。人和手劳动,人的劳动空间和生命空间,一切都是同形同步同在的。在手工劳动中,工具和动力、设计和制作等各个劳动要素和环节高度统一于劳动者的生命活动。工具就是我们的手所把握的工具,动力是人的力气。对于手工劳动来说,工具和动力没有分裂,全部在人一身,不可以被分解。而在大工业生产中,工具是机器,动力是电。

所谓的设计,是设计师、工程师干的活,工程师预先画好蓝图,交给工人去制作;工人在流水线上,按照工程师、设计师预先的规划来进行产品的生产,这是制作。在大工业生产的分工中,设计和制作是分裂的;而在手工制作里,人既是设计者,也是制作者。预先在脑子里规划一个产品,再用手制作出来,这是设计和制作完全一体化于劳动者的生命活动。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