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现在仍然认为中美作为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全球性影响早已超越了双边关系范畴。要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以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的精神,不断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习近平强调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希望不要以传统的大国间的竞争对抗和权力转移的方式来解释的中美关系,我们的新型大国关系应该是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方式来构建。这种新型大国关系使得中美两国可以共存,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
中国提出新型大国关系的建构,目前并没有被美国所接受。事实上,中美关系是可以相互协调的。正如习近平指出,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发展。
打个比方,过去一台计算机由一个CPU来控制主导,能够很好运行起来,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个CPU已经带动不了计算机的运作了,如果无限扩大CPU的功能,其结果必然导致计算机的毁坏。这个计算机原理同样适用于美国,过去美国主导着太平洋,但是随着太平洋国际关系的发展,各种复杂的状况层出不穷,美国已经无法解决太平洋的事务,仅靠一个国家是不行的。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很有可能导致世界的混乱。现在太平洋地区需要再加一个CPU,达到“双核模式”,两个CPU共同推动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和整个太平洋国际关系的建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美国主导建构起来的,中国现在也非常认可亚太经合组织,同时也在其中积极发挥作用。一直以来,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共同努力推动东亚区域合作一体化,东亚峰会(EAS)是涵盖了“10+3”(东盟10国+中日韩)之外国家的首脑会议,为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国也都非常肯定中国在东亚峰会上所展现的积极影响。APEC和EAS两者相向而行,相互结合,形成了跨太平洋的区域合作组织。这是中美两国各自推动的跨区域合作的融合,是双核作用的良好体现。
总体来看,在双核模式框架之下,中美之间仍然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中美关系现在好像比较紧张,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通过领导人之间一系列的高层沟通以及各种层次的深入交流,是可以超越矛盾,最终达成共识的。
现在美国掀起了贸易战,我们也不得不做出强烈的反应,但是中美在经济上的融合度已经非常紧密,难以分开,美国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很多美国人对特朗普的贸易战是持反对态度的,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州、老工业州都希望和中国合作,美国的一些汽车企业甚至想来中国投资。
美国过去是一个海权国家,通过控制海洋形成了美国的主导地位。现在美国发现,过度向海洋扩张,导致国内空虚,国内经济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国内产业空心化,传统工业衰落,新兴工业得不到发展。所以特朗普强调美国第一,要重振美国的强大,他是要让一些产业回归美国本土,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美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陆地大国。现在,美国好像用战略扩张来挑战中国,实际上是一种战略的收缩。从长远来看,中美之间可以形成一种大国间的战略平衡,也就是新型权力结构的实现,使中美超越今天的对抗和竞争,在全球权力结构当中达成权力共享。
四、中国的周边外交进程
中国作为一个亚洲大国,在亚洲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主导性作用。建国以来的中国周边外交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睦邻”阶段。中国在前30年更多的是和周边国家尽可能建立一个稳定的关系,使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对抗美国和后来的苏联。第二,“安邻”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主张立足于亚太,和周边国家实现相互稳定的关系建构。第三,“富邻”阶段。从十九大以来,我们通过自己的发展给周边国家带来了机会,通过“一带一路”让周边国家共同富裕起来,实现合作共赢的周边关系。
中国有两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上边界,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我们有14个陆地邻国,6个海上邻国,3个隔海相望的海上近邻。在国际大国中,中国的周边国家最多,周边国家的样式也非常多,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有大国,也有小国;有富国,也有穷国。中国的周边外交在世界各大国当中是最复杂的,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整体外交的局势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在稳定边界的基础上,实现边界的富裕和繁荣,中国提出了一系列跨境合作的构想。到目前为止,整个中国周边已经形成了环绕中国边界的一系列跨境合作安排。比如,图们江流域合作开发项目、中俄跨境合作、湄公河流域合作开发等。我们过去强调的是边界安全,后来我们重视边境发展,现在我们强调跨境合作。从边界到跨境的管理进程,构成了“镶边外交”的框架,把中国的边界镶成一条金边,使得中国和周边国家更好地粘在一起,进行互利共盈的合作。
东南亚国家是中国周边外交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领导人之间会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会面和互访。但是中国在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中也确实遇到了一些小的困境。因为周边国家相对来说比较小,有些国家经济上又比较弱,进行合作的时候,他们担心和中国这样强大的国家合作,会不会被中国所主导,为了防止被中国控制,就想引入一些区域外的国家来和中国进行竞争,比如把日本、美国拉进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对抗,使自己能够从中获益。
针对这样的问题,中国找到了一些新的方法来解决。
1.“2+1”的合作框架。什么叫“2+1”呢?现在有两种方式,一是倒三角“2+1”框架,就是中国和一个小国合作,再加一个区域外的大国。比如中越合作,大家知道,中越之间存在着南海问题,所以,一方面越南需要和中国的合作,另一方面越南总担心被中国主导。在经济上,为了平衡中国,越南就想把日本、韩国拉进来。在安全上,越南想拉美国进来。这样一来,中越合作就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实际上,因为日本在越南确实有比较好的合作机制和经济上的投入,我们在中越经济合作的时候可以和日本进行协调,共同合作,而且已经有很多实际案例,比如日本公司和中国公司合作在越南进行水电站的建设。
另一种是正三角“2+1”框架,就是中日+第三国,或者中韩+第三国。过去日本老想跟中国对抗,一定程度上把中国作为竞争对手,但是现在日本发现,一方面美日间经济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它也想通过和中国的协调来和美国进行博弈;另一方面,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让日本看到了机会。所以日本现在也在考虑和中国在“一带一路”方面进行协调,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中日之间可以探讨共同的协调与合作,在第三国寻求市场和机会。
2.“3+X”合作倡议。2018年5月9日,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中国提出,应集聚中日韩三方优势,打造“中日韩+X”合作模式。“中日韩+X”中的“X”内涵丰富,现在来讲,这个“X”可以是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地区,可以是亚洲,也可以是非洲、欧洲。从实现三国优势互补与亚洲国家现实需求角度看,国际产能、基础设施、国际减贫、灾害管理等领域可以成为“3+X”新合作模式开拓的首选领域。因为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时期,而韩国则处于从中等发达国家迈向更发达的阶段,已步入后工业化的日本也在积极探索新增长点,三国间呈现垂直与水平产业分工并存的复杂局面,同时三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拥有丰富经验和充足资本,我们现在逐渐在形成一种产业链的建构,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未来共同推进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