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生态> 正文

牛凤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美丽中国(4)

六、乡村环境治理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层面

城市在乡村的包围之中。城市是点,乡村是面。乡村为城市提供生态环境支撑,这是当代城乡分工体系中乡村的一大新功能。我们过去说,乡村为城市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现在,乡村还有一大新的功能,就是生态支持功能。城市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节点,而乡村环境治理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层面。我认为,乡村环境治理要向两个方向着力。

第一,居民点的环境整治。

一是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治理。首先看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一些地方实行农村生活垃圾由乡来收集,由乡(镇)运输到县里,再由县里集中处理。这种方法有一定效用,但是费用也比较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是难以为继的。再来看农村的污水处理。农村污水多是放任排放状态。我一直在思考,农村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的根本措施究竟是什么?就是国家研发适应农村垃圾和污水分散处理的技术设备,并作为公共服务配置于乡村居民点。当然,农村生活垃圾还有生物化和生态化的处理问题,可以分类处理,就近还田,实现生物循环。

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而进行的街道、农房改造和居民点的绿化、美化。新农村建设、居民点改造要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人口大规模减少、与农村居民点大量撤并、与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农村人口自主选择进城落户政策统筹安排。近几十年,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农村小学大量撤并,很多媒体非常担心农村的教育问题。我个人认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本还是要发挥城镇教育中心的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农村人口自主选择进城落户政策的关键就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实现农村居民土地权益和市民权益的合理置换。

第二,农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平原地区强调绿化造林,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成就和重大进展。要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强度,有计划地推进休耕轮作,实行粮食、经济作物、饲用作物、草种四元种植结构,这样既能够提高种植效益,又能够提高畜牧业效益。要推广生物生态防治,推进有机农业、旱作农业、雨养农业,实现农产品结构升级,提质增效。过去,我们经常用高产、优质、低消耗来指明农业生产方向,这一要求很正确,但是实行起来却有些困难。高产是政府的目标,优质是市民的目标,高效是农民的目标,怎样促使农产品提质增效,始终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山区要退耕还林还草,荒山荒坡绿化,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大地植被恢复工程。草原地区要以草定牧,轮禁轮牧,改善草原生态系统。禁止一切污染物排放河湖水体,全面提升水质和水安全。

乡村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量大面广,投资巨大而见效缓慢,这样就更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建立健全长久稳定的投入机制和严格的管控机制,这一点对于乡村环境治理尤为重要。

七、生态移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中国的地理、地形、地貌有它的特点,西高东低,呈现阶梯状。山地、高原、丘陵构成我国地形地貌的主体,并且有相当大的部分属于环境恶化、生态脆弱地区。中国的西北地区和内蒙古高原的地形地貌加上大气环流,决定了这些地方干旱少雨、植被稀少以及沙漠化、荒漠化的趋势。西南地区崇山峻岭,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我们常说,西南地区主要是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主要是资源性缺水。当然,人口和产业密集地区又面临水质性缺水问题。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三极、亚洲的水塔。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再造秀美山川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

区域性的生态退化、环境脆弱有自然气候、地理、地形、地貌的原因,也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密切相关。首先是人类的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比如陡坡开荒种田、草场过度放牧、林地滥砍滥伐、过度提取地下水、地上水截流不当等等,这些都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我在进行“三农”问题研究时,就提到过河北张家口坝上由于上世纪50年代开荒种地,土壤层被风蚀,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在草原地区种树,但是有些地段的土质只适合种草,所以往往种上高大的乔木难以成材、成林,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实际上,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就是人地关系尖锐、人的生存压力所致。只要有人类活动,就会有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人类活动是人口数量的函数,人口越多,密度越大,活动强度也越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也就越剧烈。

生态退化、环境脆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密度超过了当地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要使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获得自我恢复的能力,必须减少人类活动强度,减少人口密度,实现人与自然资源的平衡配置,即生态移民。这里的生态移民是以恢复生态、保护环境为目的,有国家政策引导和必要的扶持,以自主自愿为前提的渐进的分散性移民,而不同于以满足建设项目用地为目的,对移民损失全额补偿,限定期限必须一次性完成的工程性移民。同时,这里的生态移民主要是以城市为主要迁入地,以青壮年进城就业、子女进城就学为先导,最后完成举家迁移,分期分批完成的区域性移民,而不同于近年来一些地方实施的异地务农扶贫搬迁。异地务农扶贫搬迁要占用一部分农村地区的耕地和农业资源,也就是说,农民的生存地点改变了,但是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变化。生态移民进城,根本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且一步到位,它与城市化大潮、城乡人口优化布局相适应。

异地务农虽然有扶贫和改善环境脆弱地区生态系统之效,但也加剧了迁入地的人地矛盾,难免会有返迁和再次移民之虞。这是什么意思?首先,我国农业人口还有很多;其次,农业发展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中国缺乏农业过度超前的基础,同时它也不符合客观规律。政策引导和扶持的渐进的自主自愿的生态移民可以减少国家大包大揽、国家计划规划的刚性与移民意愿的矛盾,也与自然灾害之后的移民异地安置有不同内涵。因为事后应急式的被动异地安置可能会出现难以周全和持久的现象。

生态移民与当前的脱贫攻坚高度融合。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往往是生态环境极度脆弱、人地关系极度紧张的地区。实施扶贫攻坚、生态移民、城市化统筹,既可以收脱贫之效,又能够使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系统获得休养生息、自我恢复的机会。对于脱贫攻坚,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各个部门也采取了很多措施。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水利扶贫、交通扶贫、电商扶贫等专项扶贫都有效果了,如果这些能与生态移民统筹安排,取得的效果会更好。此外,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治理,水源地、湖泊、湿地的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等美丽中国建设工程也应有生态移民和优化人口布局的举措相配合。

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