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洪向华:新时代中国为世界贡献了什么(7)

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中国家如何解决好民族问题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当代民族问题既有抹不去的历史痕迹,又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民族问题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安全与格局的重要因素,也成为现代世界最令人困惑和让人棘手的现实问题。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四,西部和边疆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正确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重大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民族关系始终是我国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民族工作始终是党和国家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为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从现实情况看,应着眼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改善民生与凝聚民心相结合,使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因素不断增多,使一体多元的格局更加完善,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更加牢固。

(一)坚持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增强道路自信

道路问题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里最根本的构成。在“如何正确看待民族问题,怎样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上,中国当年没有照搬苏联,今天也绝对不可能照搬西方那一套。事实证明,在涉及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根本原则和基本遵循、根本性问题上,决不能左右摇摆,决不能被外国民族思潮牵着走,决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制度模式。

(二)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反对民族分裂,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这是当代中国必须高度重视的大问题。要看到,反分裂斗争在我国有些地区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必须坚决遏制和依法打击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警惕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所谓“民族”“宗教”问题实施西化、分化图谋,抵御错误思想的渗透和影响。

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个重要战略任务就是要加强教育引导,特别是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这个关键,进一步巩固各族群众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使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筑牢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同时也要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心田,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汇聚爱国之心,陶冶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增强对党、对祖国的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

(三)增强文化认同,铸牢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通过民族文化认同感来获得和增强的。5000多年来,我国各民族文化互相吸引、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交融,如条条支流汇聚江河,奔涌向前。源远流长的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北方草原文明等文明形态,辉煌灿烂的遗址、王都、庙宇、石窟、岩画、彩陶等有形民族文化遗产,令人神往的民族节日、服装、史诗、歌舞、绘画、戏剧等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像繁星闪耀在中华文化的天穹。

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鲜明特征。这是形成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强大的粘合剂,是中华民族具有巨大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根本所在。

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在加强文化认同上下功夫。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培养和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民族的“根”和“魂”,是加强文化认同的根本,但难处就在如何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体现在人们的实际行为中。

从实现途径上看,应当在“主导”“引领”和“体现”上下功夫。“主导”就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民族文化中成为“主心骨”;“引领”就是使多样化的民族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体现”就是融会贯通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中去。这样才能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各民族特色文化,不断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形成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

当然,强调共同体意识决不是搞同化,而是要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节日风俗等,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

(四)增强各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立在各民族团结和谐的关系之上的。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全心全意解放各民族、团结各民族,真心实意繁荣各民族、发展各民族,实现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能力在不断上升。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面临许多风险和挑战,切实加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任务艰巨而紧迫。

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

当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是要取消民族差异,而是为了各民族在平等自愿基础上互相取长补短,推动各民族的发展进步。

(五)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然要求。经过不懈努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大幅提高,但也要看到,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11个在民族地区。

这些民族地区大部分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贫困状况严峻,是全国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既是经济社会问题,更是重大政治问题。

(六)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讲,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始终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必须始终把团结群众、争取人心作为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重在交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实行一系列顺民心、得民意的方针政策,赢得各族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要见物见人,增进感情,融化人心。这方面,需要不断增强人文关怀,真情实意地“接近、贴近、亲近”少数民族群众,带着真挚感情,怀着关切之意,深入细致地做群众工作。

在政策导向上,要十分注重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做到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同时,也要坚持走民族工作社会化的路子,动员社会方面力量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一起共创共建,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