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在北京市“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系列论坛主题宣讲

王强:在北京市“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系列论坛主题宣讲

摘要:四十年波澜壮阔、四十年辉煌壮丽。40年来,北京的改革开放始终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回应着群众的呼声。

在北京市“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系列论坛主题宣讲

(2018年11月15日)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王强

各位现场观众、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系列论坛,与大家一起回顾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发改委是全市综合经济管理和统筹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责部门,这些年来谋划推进了许多改革举措,也取得了系列积极成效,一方面这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得到了广大企业和市民群众的理解配合。“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时代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发展成就的分享者,也都是伟大“中国梦”北京篇章的撰写者。借此机会,我代表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发展改革工作的支持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四十年波澜壮阔、四十年辉煌壮丽。40年来,北京的改革开放始终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回应着群众的呼声。历史地回望首都40年改革开放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2年,也就是到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前。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征是“突破”,政策上突破原有的计划体制,构建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和竞争性市场机制;实践中突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严重束缚,全国第一家股份公司(天桥百货)、全国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北京市航空食品公司)等都始发于北京,新的经济形态也不断催生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等重大的改革文件和法规条例。也是从1980年开始,一批科技人员率先突破传统观念和旧体制的束缚,从科研院所走出来,“下海”创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8年后中关村科技园区横空出世,今天我们熟悉的一大批知名科技企业都是在这个著名的“村”里孕育孵化、成长壮大的。这一阶段,也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力量,北京的城市建设开始加速,产业结构开始调整,常住人口从871.5万增加到1102万,首都经济和产业结构从重化工业主导转向二三产业并重,北京有了三环路。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3年到2002年,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的“构建”,重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宏观经济领域配套实施系列制度性变革。分税制改革、取消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逐步形成要素市场体系、国有企业着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举措。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城市规模和产业继续扩张,四环路全线贯通,常住人口增加到1423.2万,全市服务业比重在1995年首次突破50%,2002年接近70%,标志着首都经济和产业结构开始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型升级。

第三个阶段是从2003年到2012年,这一时期最显著的关键词是“完善”,重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改革投资体制,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深度和广度。改革释放了巨大的活力,以成功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城市建设进入飞跃发展期,五环和六环相继建成通车,(五环路是2003年10月底通车,据说《五环之歌》是2011年春天首唱),地铁里程增长近3倍,常住人口达到2069万,十年增加500多万人。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到77%,跟纽约、巴黎等主要世界城市不相上下,基本确立了以知识经济、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总部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方向。

第四个阶段是从2013年至今,也就是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北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工作的指示精神,遵循总书记所指引的前进方向,首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这一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整治促提升、营商环境改革、新版城市总规批复、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等重大改革举措开始发力。与此同时,北京开始反思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直面城市扩张、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改革发展的理念和行动,从集聚资源求增长转变为疏解功能谋发展,从过去追求规模和速度,到今天谋求质量和效益,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成为新时代首都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

这是从历史的角度纵向回望北京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改革是有逻辑的。改革始终坚持的是市场导向改革,从最初的计划指令到市场调节,从明确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大体走了40年,我们也还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改革打破的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既是理念上的变革,也是体制机制的变革,从指令性计划到市场调节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从建立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到“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一直向纵深挺进。改革释放的是巨大的活力,经济的腾飞、科技的进步、城市的发展、民生的改善都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在背后支撑。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既有深水区的险阻,也有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所以改革没有完成时、改革只有进行时,改革中的问题仍然要用改革的勇气和方法解决。

改革开放给我们这座城市和每个人带来生动而又深刻的历史巨变,那么我们具体看这些变化有哪些:

一个是首都经济实力从弱到强。改革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营商环境和商事制度改革大大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投融资体制改革释放了民间资本的巨大潜能,多层次的要素市场建设提升的是资源配置效率,放管服改革优化的是政府服务效能和治理能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是更广阔的发展舞台,综合这些改革爆发出惊人的发展潜力。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08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2.8万亿元,年均增速近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三级跳,1978年仅为800美元,到2007年突破8000美元, 2017年突破19000美元,接近富裕国家水平。经济增长的同时,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发展方式由过去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集约减量转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5.4%,也就是说,我们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支撑了更高的经济规模。经济的飞跃发展带来的是财政收入40年增加了一百多倍,我们有了更大的能力和更充裕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上来。

再有就是首都城市功能更加清晰完善。从功能定位上看,过去,北京的城市功能主要是为工农业生产服务,首都功能、城市功能相互交织,非首都功能多重叠加,城市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如人口、交通、房价、环境等,建设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随着改革的深化和认识的提升,尤其是习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工作以来,我们明确了“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在城市功能中更加突出和彰显首都功能,并围绕强化首都功能,全面部署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确立北京“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以更广的空间、更大的尺度、更高的标准、更深的内涵为首都未来发展谋划了宏伟蓝图。从城市运行保障上看,城市基本功能不断完善,生态功能持续提升,40年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00多倍,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长度增长13.7倍,轨道交通运营长度增长25倍,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两倍,人居环境焕然一新。首都市民充分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再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是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就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一切成果,都要由人民共享,最终表现为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生福祉的增加。我们讲点能感受到的,大家可能有印象,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形容那些先富起来的人用的词叫“万元户”,家里能有1万块这就是很有钱了。今天我们不从购买力评价的角度比较,2017年北京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2万元和2.4万元,而1978年北京居民人均收入只有300元,大家可能还是觉得钱不够花,但要知道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前几天的“天猫双十一”,北京地区天猫平台短短9个小时交易量就达到68亿元,这仅仅是一个电商平台的数据。尽管人人都喊着要“剁手”,但从一个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老百姓不富裕,怎么能支撑起这么大的消费规模。再举个例子,40年前,北京居民大都住低矮的平房或者筒子楼,人均居住面积不到6平米,身上的衣服不超过两种颜色,几乎所有人都“撞衫”,城市道路上还能见到马车;到今天再看,我们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32.5平方米,大街上再也见不到“撞衫”的了,堵车反而成了交通常态。以通讯工具为例,40年前,我们“通信基本靠吼”;30年前,大家还挤在邮电局里打电话发电报;20年前,“大哥大”是土豪和成功人士的象征;10年前,发短信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今天再来回想一下,是不是有恍如隔世的感觉。2017年每百户拥有224部手机,也就是每个人平均下来不止一部手机,而且可能都是智能手机,地铁也能刷手机了,网络购物和网络支付已经深深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它的高效便捷,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还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是我们的城市和经济更加开放。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一个愈加开放、自信、包容的新北京呈现在我们身边。以前,我们要买个什么外国商品,只有友谊商店,还得要有外汇券,谁家有人从国外随便带个什么小礼物都是稀罕宝贝得不得了的,到今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用各国商品。以前有出国经历的人寥寥无几,那时人们对国外无比向往,有一部反映当时“出国热”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相信大家都知道。时过境迁,北京今天也成为一座国际性城市,人们出国就像出门一样平常了,数据显示,去年全市入境旅游者人数近400万,是1978年的21倍;而出境游达到511.5万人次,比有数据统计的1994年增长500多倍。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我们把奥运会办到了家门口,国际化的演出、赛事在北京异常活跃,百老汇的歌剧在北京也不是新鲜事,我们的国家大剧院、天桥演艺中心时有演出。对外经济交往上,与外资有商贸往来的企业会有更深切的体会。我们推进对外投资管理改革,搭建“境外投资直通车”在线备案平台,实现审批事项办理网络化,降低企业办理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受到企业的一致肯定。2017年北京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跃居全国第一,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落户北京,北京市获批成为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各项开放措施和配套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的,今天有限的时间我也只能向各位展示很小的一部分,但是这些变化可能是我们都能切身感受到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获得感。经济的飞跃、城市的巨变、生活的变迁等待这些一切向好的变化,都根植于改革开放、得益于改革开放,所以我们得感恩这个时代、得感谢党领导下所有人的付出、得坚定不移地继续“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在今天这个时点上,40年的历程,我们除了总结,也在不断反思。巨大的成就身后,我们也累积了问题,比如“大城市病”、城市的“固疾顽症”、比如不均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改革的“深水区”、难啃的“硬骨头”还在,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所以,40年既是一座丰碑,也是一个起点,以更坚决、更彻底、更有效的改革,我认为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大的致敬和献礼,也是对党和人民最负责任的行动。

现阶段,我们一方面是坚决贯彻减量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让无序增长停下来、让老城胡同静下来、让城区面貌美起来。减量不是抑制、减量也不是停滞,是为更大的发展腾挪出空间。全面实施城市新总规、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新一轮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回天计划”、首钢转型发展等这些重大改革举措正在加快推进,有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更大的成效有待时间的检验,我们对此有决心有信心。

另一方面,是紧扣新的时代要求,营造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市场化机制落地生根,服务型政府理念深入人心。将政府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精简50%以上,清理取消两百多项各类证明,并且郑重承诺,任何部门不得再随意增设证明。切实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最大程度为企业减轻负担,企业办事环节大量简化。北京在全国营商环境试评价中综合排名第一。但我们也深刻的认识到,政府效能提升、营商环境改善等还有很大的空间、很长的征程,企业和百姓的获得感是检验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准绳。

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这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句口号,是我们对人民对历史的承诺。让我们上下一心、行稳致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务实进取、开拓创新,共同谱写新时代首都改革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