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欣:改革开放 传承创新——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成绩(6)

摘要:中医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并且持续不断地推动着我国医药健康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技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明确提出要振兴传统中医药事业,并做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专家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谈起,为网友讲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成绩与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展望。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针灸临床实践指南》,90%以上的穴位采用中国标准。2011年,《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工程名录,“中国针灸”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世界范围内传承、保护和利用中医药起到积极作用。《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同时它还涉及到人文、哲学、天文、地理、思维方法等,是中医药的智慧。《本草纲目》是中药图谱大全和常见的中药材名称大全,在明代的时候就已翻译成20多个国家的语言,今入选世界记忆工程名录,体现了中药的原创。中国针灸入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扩大了针灸的国际影响。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首次将传统医学中医药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1)之中。这是怎么回事?因为在五年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上海组织全国的专家编纂ICD11的中医药的症候疾病分类标准,经过多年的完善,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其纳入ICD11国际标准中,而且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如果通过,将实现中医疾病分类与诊断走向世界的历史突破。

三、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展望

刚才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六个大的转变,从国家重视上升到国家战略,到中医药国际发展,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思考,今后应该怎么办,中医药发展怎么走。在国家的规划里,任务、目标都非常清楚,关键是如何落实。重要的是要找准我们现在的问题。我觉得核心问题就是当前国内外民众的健康需求与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中医药的国际需求是很大的,在很多国家中医药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和需求。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在美国,一天看20个病人,一个人诊费是100美金,其他费用另算,而且要排一个月以上。只要有疗效,能够治好病,促进健康,中医药就有非常广泛的需求。围绕这个需求,我梳理了目前中医药还存在的四个问题:

第一,中医药主体传承创新能力和防病治病能力有待提高。我说的中医药主体传承创新能力,是指怎样从中医药中发掘精华,怎样把中医药的理论实践有效地传承、发展下去,甚至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创新。目的是什么?用于民众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而中医药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二,中医药人才队伍,包括研究平台建设、中医药知识普及有待加强。从西学东渐之后,随着西方科学的进入,我们文化自信的缺失、文化自觉的薄弱给中医药的发展,包括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随着对文化自信以及中医药更好地服务民众健康的倡导,作为中华民族的公民,有责任了解中医药知识,也有权利享受中医带来的服务。

第三,中医药养生、疾病防治以及康复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

第四,中医药资源的保护利用、中医药的质量、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有待提升。应该紧紧围绕建设“健康中国”,甚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来解决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为法律保障,推进《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各项任务的实施。《中医药法》的颁布,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来发展中医药服务民众健康提出了新的要求。

按照《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治未病”指三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但是我们常常把“治未病”狭义地指代为中医药的养生保健。所谓养生保健,就是提高你的生活质量,延长你的寿命,让你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我们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重大疑难疾病中西临床协作项目等都在推进中医药的“治未病”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的核心作用。

过去我们讲疾病康复往往是“残疾”的康复,现在疾病的康复拓展了,比如慢性病、大病后的康复,比如冠心病支架、搭桥手术后的康复,比如肿瘤切除之后的康复,肿瘤消失了,但是导致肿瘤的原因还存在。中医认识人的生命和规律,调节人身体的平衡,能够真正实现疾病不复发,达到愈后防复的目的,实现人人享有中医药的目标。这才是真正发挥中医药的三方面的作用,使人们不得病、晚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人人健康。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