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欣:改革开放 传承创新——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成绩(7)

摘要:中医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并且持续不断地推动着我国医药健康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技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明确提出要振兴传统中医药事业,并做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专家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谈起,为网友讲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成绩与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展望。

中医认为,人的生长规律是生、长、壮、老、已,认为从怀孕之后就有生命。所以中国人有虚岁。在中医里,女子怀孕期间有养胎、保胎、安胎、受胎;出生之后,女子7岁一个阶段,男子8岁一个阶段,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生理病理变化,比如说中医讲:“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理。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中医药有它独到的优势。应该发掘中医药的精华,从而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疾病防治、愈后康复,甚至养老、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的优势作用。

要形成从疾病防治向健康调理转变的理念。要大力倡导中医养生保健,有效地干预亚健康向疾病转变。很多慢性病都是由亚健康逐渐发展过来的,先是感觉不舒服,单向指标异常,还够不上疾病诊断,比如紧张了,劳累了,血压升高了;休息好了,血压降下来,但是并不是高血压。比如我们常常说的肝内脂肪沉积,但是没有肝功的变化,不能单纯说是脂肪肝。这些都是指标异常,还够不上疾病诊断,只要中医及早调理就能够恢复正常,不会向疾病转变。所以,有效干预亚健康是中医的优势。因为中医是根据人体的外在征象来推测疾病或身体的健康状况。发挥中医的这个优势,可以干预亚健康向慢性病转变,将慢性病控制在发生前,同时控制慢性病向重大疾病演变。

比如中医调理乙肝,就能够有效地干预乙肝向肝硬化转变。中医调理某些纤维性病变,如肺纤维化、心血管纤维化,甚至肝纤维化,就能够防止其向疾病衰竭的方向转变。这些中医的优势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应该设立相应的重大专项推进它的有效实施。健康中国建设,核心应该是健康人的数量、质量和预期寿命的提高。

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进一步深入,每个人都应该树立人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每个人都追求健康,追求不得病,我们健康的目标就能够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国民掌握必要的医学科学知识与中医药知识。

必要的医药知识能够帮你走上捷径,不是见病治病,而是见微知著,这才能够提高全民健康的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倡导什么?文化自信,我们应该看到中医药文化的独到之处。中医理论与实践把历代人文哲学的精华和人体的生命现象有机地结合,形成了人文和医学相结合的医学知识体系。有的人不了解这个医学知识体系,就单纯说中医是文化或中医是技术,但实际上真正的中医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所谓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就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处方用药、非药物疗法。实践中又不断升华理论。我们常常说中医理论自信、实践自信、学术自信,你尝到中医药的甜头,才能够真正不断地使中医药发挥作用。在我从事几十年中医临床、医疗、科研和管理的过程中,深有体会。自己得病,周围人得病,首先问中医药行不行。我一直讲,先中后西,当然要科学地诊断中医的诊疗思维,而不是一摸脉就说你是生病了,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中医的疗效,使中医药更好地发挥作用。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化,要不断拓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途径和领域。

在70年代,中医药走向世界以针灸为主。80年代,我们接待一个美国医学团的时候,一说中药,他们很惊讶不知道什么是中药,但是他们对中国针灸非常感兴趣,所以针灸引领了中医先走向世界。先是人才培养,当时很多国外的医生到中国来学针灸;中国到国外去办学,也以针灸医疗为主。到后来,逐渐针药并重,中医药走向世界,层次不断提高。从院校之间合作到国家的战略合作框架,到中医药在部分国家立法,到中医药进入医保,应该说,中医药已经从医疗、教育、科研全方位地走向世界。目的是什么?是我一直在说的需求和责任:需求是世界人民的健康需要中医药,责任是中医药的一种胸怀,我们用宝贵财富来服务世界人民的健康。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