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与新时代治国理政方略一脉相承(2)

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与新时代治国理政方略一脉相承(2)

摘要:“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这种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科学,具有客观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满足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150多年来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完整系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秘密,不但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也是工人受苦受累受穷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科学论证了无产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使人们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力量,和通向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途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这是人类最伟大的信仰。

马克思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1843年开始,马克思致力于经济学研究,历时40年,才达到《资本论》这个巅峰。为了《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为了它,我已经牺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还自学了数学,写出厚厚的《数学笔记》。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晚年,马克思依然密切关注世界发展新趋势和工人运动新情况,努力从更宏大的视野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写下了数量庞大的历史学、人类学、数学等学科笔记。《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是马克思晚年创作的最后两部笔记。这两部科学著作还待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

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战斗不息。马克思耗尽了毕生的精力,疏散家财,同时也牺牲了家庭生活的安宁和幸福,马克思有七个孩子夭折了四个,幼年的孩子经不住苦难的煎熬接连夭折。马克思有才华,有升官发财的机会,普鲁士政府也曾向马克思伸出过橄榄枝,但马克思选择不向反动势力低头,一直坚守自己的信念。“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

马克思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革命友谊长达40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解放无产阶级、消灭剥削制度为己任,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亲密战友。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共同的事业与共同的志向,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动人的友谊的根基。不仅在生活上是相互帮助的异姓兄弟,更是事业上的黄金搭档。恩格斯为了帮助马克思专心写作摆脱生活琐碎的羁绊,不惜身沾铜臭,重新当起资本家,从事他自己称为“鬼商业”的活动,赚钱养活马克思一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志同道合,合作了不少文章,恩格斯总是自谦为“第二小提琴手”,把自己排在马克思身后不抢风头。1883年,马克思逝世,享年65岁的马克思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但他的光辉思想和科学理论必将指导着全人类走向光明美好的未来。他用毕生精力写作的《资本论》还没完成,恩格斯毅然放下手头的《自然辩证法》,夜以继日地整理和出版《资本论》最后两卷,整整花费了十一年的时间。1895年8月5日,恩格斯溘然长逝,他自己的《自然辩证法》也没来得及完工。列宁说:“(恩格斯)替他天才的朋友树立了一座庄严雄伟的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上,他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在上面了。”

马克思、恩格斯无私资助革命事业,即使在自己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尽最大努力帮助革命战友。

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诠释了最好的爱情不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事业上的般配。作为“特里尔城最美丽的女孩儿”、“舞会上的皇后”、“魔法公主”,燕妮勇敢地冲破了贵族和平民不能结合的门第束缚,冲破了姐弟恋不伦的世俗偏见,排除万难成为马克思的红色伴侣、事业上的得力助手,这是一对伟大的爱情楷模。马克思笔耕不辍,但字迹潦草常常难以辨认,稿子送到印刷厂之前都得让燕妮亲笔抄一遍才行。马克思和妻子燕妮一生跌宕起伏,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不离不弃风风雨雨携手40年,谱写了理想信念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导下,国际社会主义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诞生。第二国际在组织和集聚革命力量,反对资本主义、军国主义、促进工人运动发展方面大量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科学信仰第一次成功实践

进入20世纪后,以革命导师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他提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革命理论等,指导和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

1870年4月22日,列宁出生在俄国辛比尔斯克省辛比尔斯克市(现乌里扬诺夫斯克州乌里扬诺夫斯克市)一个具有革命思想的教育工作者家庭,1887年他的哥哥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以谋杀沙皇罪被处死,同年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读书,三个月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不久又被捕流放。1888年10月回到喀山,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著作,特别是《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由此接受并一生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光辉思想。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可以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马克思、恩格斯曾依据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即多国胜利论。列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俄国实际,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即一国胜利论,并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俄国取得革命胜利。

1917年11月6日当晚列宁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7日上午,起义者占领了彼得格勒所有重要据点。下午6时,包围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晚9时40分,根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攻打冬宫的炮声。当晚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大会宣读了由列宁起草的宣言,庄严宣告革命胜利。于是,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作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日载入史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社会主义成为许多国家赢得民族独立、解放和发展的重要选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坚力量。

列宁作为俄共(布)的领袖,对共产党如何更好地领导俄国进行了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仅面临着巩固政权的任务,而且面临着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1818年夏到1921年春,实行以余粮收集制和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拯救国家、拯救军队、拯救工农政权,当时必须这样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俄国面临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被迫采取的一种临时性政策。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正在探索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标志,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列宁晚年重病缠身,但仍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他口授的《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等人们称为“政治遗嘱”的文章和书信,对十月革命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系列新构想。为社会主义国家巩固政权、治国理政留下了宝贵经验和理论指导。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