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琴:《红楼梦》时间意识的表现与意义(3)

摘要: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对生命存在的表现及意义的追问是中国古典诗文的主题之一。从哀叹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的思想情感到对大自然永恒生命的向往,再到在了解了时间流逝的残酷性和不可逆性的同时,以自身的领悟和旷达胸襟得到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等种种矛盾间的和解,古典诗文中的时间表现传达出三种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模式:顺从时间、反抗时间、超越时间。

二、根据三模式林黛玉、贾宝玉的时间意识

现在我们根据中国人对时间感知的三种模式:顺从时间、反抗时间和超越时间,来解读林黛玉、贾宝玉和曹雪芹的时间意识和时间表达。

(一)林黛玉时间意识

首先我们来看看黛玉的时间感觉,她的时间感觉表明了她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

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黛玉葬花。黛玉之所以泣残红、哭落花,表面上看是因为空间景物落花唤起了她的同病相怜之感,实际上是因为她内心深处由时间意识唤起的对人生如寄的悲哀。这不仅仅是关于她自己的,也是关于人类群体的感受,是时间带给所有人的一种感受。

我们挑《葬花词》中的几句诗来读,大家体会一下。她说“闺中女儿惜春暮”,“春暮”,就是暮春,春天就要过去了。“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这是在说年华将逝。“一年三百六十日”,说时间之漫长。“明媚鲜妍能几时”,说青春之短暂。“怜春忽至恼春去”,说时间是一种来去匆匆的东西。“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说时间是一种会带来死亡的东西。这是她对时间和生命的一种思考。如果从深层时间意识角度去读,我们可以看出,黛玉心灵深处悲剧感受的来源不仅仅有身世孤寂凄凉、寄人篱下、爱情难以把握这几种因素。在贾府,宝玉对她很好,贾母对她也很好,她还是能够得到关心和疼爱的。所以这种悲剧感受实际上基于由她的时间意识串联起来的对生命和青春的真切感受,这种感受激发出对生与死的思考。什么思考呢?青春易逝,红颜不再,美好的生命就像春日的鲜花,虽然鲜艳妩媚,但是转眼间就会漫天飘洒,落红满地。这种由时间流逝带来的生命的枯萎和凋零,是人类无法抗拒的。

黛玉清醒地意识到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和生命的有限性,这种清醒使她脆弱的心灵承受了更多的悲哀。就这样,黛玉的眼泪从春流到夏,从夏流到秋,再从秋流到冬,从冬又流到了春。

在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内心深处对时间流逝、季节变化的敏感再一次被表现了出来。她说:“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大家看她这段描述,从一天时间来看,写的是什么时候?黄昏时分。黄昏是在中国文学中频频出现的一个意象,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比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从一年的时间来看,刚才那段散文文字描绘的是秋雨时分。一年四季中,最能使人感到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就是秋天了,一旦到了秋天,一年也就快过去了。 

大家想一想,在这样一个岁末季节里的一天的日暮时分,黛玉作的那首《秋窗风雨夕》自然也是一首充满时间感的生命悲歌:“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首诗开篇突出的时间感觉与《葬花词》是相互对应的。怎么个对应法?《葬花词》写的是暮春时节。我们知道春天是美好的,大家都希望它多留一点时间,但是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美好的季节我们都想多留,但留不住。人们无计留春驻,只得留下一种遗憾,怨春归的太快。那么秋季呢?秋天是肃飒、萧瑟的,时间感往往是缓慢的。我们希望它赶快过去,但它偏偏就过得特别慢,因此黛玉在诗里写道:“耿耿秋灯秋夜长”。秋天什么时间最让人觉得漫长?秋夜。这个“秋夜长”是说从日暮到深夜,秋天的夜晚是何其漫长。“已觉秋窗秋不尽”,从初秋到深秋,何时才是尽头?“不知风雨几时休”,这种黄昏日暮风雨不尽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可以说,这样的困扰一直伴随着林黛玉的生命历程。

到了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已经是第二年春天了,当秋尽冬去,万物苏醒的时候,曾经的伤春曲又再一次在林黛玉的心弦里扣响,所以她写了《桃花行》:“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盛开的桃花艳丽如霞,本来是春和美的象征,但是对于具有浓厚悲剧心态和强烈时间意识的林黛玉来说,桃花开也勃焉,凋也忽焉,盛放时虽然灿烂芬芳,凋零时却特别迅速,生命非常短暂。宝玉读过黛玉写的这首诗之后并不称赞。一般不管黛玉写了什么宝玉都会去称赞的,但唯有这首宝玉没有称赞,而是痴痴呆呆,竟要落下泪来。为什么?因为宝玉的心弦也和黛玉一样被“春归尽”“易黄昏”等时间意象所表现的季节变化触动了。

另外在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的芳心为什么被惊动了?其实让她惊颤不已的不是空间景物,而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样的一种时间意识。当时她听到院子里面的戏子在排演《牡丹亭》,恰恰在她路过高墙外面的时候听到了“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两句话,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愈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她忽又想起前日在古人诗中见过的“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句;进而回想起方才跟宝玉在桃花树下读《西厢记》时的情景,两人正好又读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等内容。仔细忖度,所有这些一时想起凑聚在一处,遂令黛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基于以前对《红楼梦》的研究,每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说黛玉有着和《牡丹亭》《西厢记》里的女主人翁一样的反封建礼教倾向。可以说黛玉和这些经典名著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是她青春的觉醒和反抗封建礼教意识的萌芽,这是从社会学层面来理解的。我们解读文学作品时要注意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去深入分析一下黛玉的心理活动。很明显,刚才我们读过的一系列内容,诗词也好,曲也好,其中让黛玉不断产生心理联想的实际上都是类似逝者如斯夫,一去不复返的流水意象,即时间意象。在黛玉的感知中,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不停息的流去。李白在诗中也经常会用到流水的时间意象,但与黛玉不同的是他有反抗时间的意识。李白惊呼“容颜若飞电”,怎么人的容貌像飞电一样突然就变了?本来白白嫩嫩的,怎么突然就变成黄脸婆了?“时景如飘风”,时间像风一样飘走了,转眼就不见了。而黛玉没有惊呼,她平静且仔细地忖度“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滋味,对时间和生命的关系的理性思考使她明白如花美眷是抵不过似水流年的。

黛玉敏感、爱哭、容易感伤,人们可以说她小家子气,爱撒娇、使小性子、耍小姐脾气,但在我看来,黛玉的这些特征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她的感伤不仅仅是感伤自己的孤独凄凉,因为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同时也是对人类群体甚至所有生命的一种哲人式的感怀、关照,与孔子所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相似。大家可能会说,老师,你是有意提高黛玉的形象。当然,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解读,这是我的看法,除去表面现象,黛玉的内心深处是一种大关怀,不仅关怀自己,也关怀人类群体。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