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琴:《红楼梦》时间意识的表现与意义(5)

摘要: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对生命存在的表现及意义的追问是中国古典诗文的主题之一。从哀叹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的思想情感到对大自然永恒生命的向往,再到在了解了时间流逝的残酷性和不可逆性的同时,以自身的领悟和旷达胸襟得到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等种种矛盾间的和解,古典诗文中的时间表现传达出三种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模式:顺从时间、反抗时间、超越时间。

第二层,由“杏树子落枝空”的视觉形象到邢岫烟“乌发如银,红颜似槁”的幻觉形象。这寄托了一种内在的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怀,即青春无常。宝玉的伤春惜花与悲悼青春无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心愿是渴望青春能够永在,女儿不老,这样就可以永远跟她们在大观园里厮守在一起,一直享受着青春的美丽和快乐。但是岁月带去了阳春,飘去了娇花,更使美容变枯槁,最终每个人都逃避不了变成黄脸婆的命运。

今天我脸上长了很多痘,来之前女儿说:“既然有录像,要不你稍微化个妆吧!我给你打打粉吧!”我说:“算了吧,该怎样就怎样。”她说:“你看你年纪那么大了还长青春美丽痘。”我说:“我就权当返老还童吧!”于是我就这么来了。所以说再美丽的容貌最后都会化作枯槁,乌发终会变白。其实这个时候邢岫烟还没有出嫁,但是宝玉已经幻想出她将来乌发如银,红颜似槁的情形。这是心灵微波荡起的第二个幻觉形象,是对青春无常的感叹。

这里我要说一下,在不太开放的时代,有一些人批评宝玉,说他是个花心大萝卜,见一红爱一红(就是见一个女儿爱一个女儿),见了女儿就高兴,就喜欢,其实这只是表面上的一种性格体现。在宝玉内心深处存在着的,实质上是对一切青春美丽的东西的珍爱。谁不珍爱青春美丽的东西啊?比如说我不会开车,出门都是先生接送,在路上的时候,我就经常观察从身边走过的男男女女、俊男靓女。北京经常堵车,所以有很多机会可以仔细看。有时候车一停下来,我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走过去,就跟我家先生说:“刚才那个女孩子真漂亮!”其实我知道我家先生也看到了,也瞟了一眼,但是我一跟他说:“你看刚才那个漂亮女孩很不错吧,气质真好,真漂亮。”他就会说:“在哪儿?我没有看到。”他只是不好意思说。很多男生在开车经过汽车广告上的美女的时候都会瞄上一眼。以前那一批年纪比较大的男生都喜欢舒淇,我跟我家先生说:“刚才那个汽车广告上有舒淇。”他说:“在哪儿在哪儿?”其实那么大,他经过的时候肯定看到了。所以说,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珍爱和喜欢青春美丽的东西,我们不能光看表面。从表面上看,宝玉确实有点儿像花心大萝卜,但并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花心大萝卜,他的内心深处是对所有青春美好的事物的珍爱。这是第二层。

第三层,由雀儿飞来啼叫的听觉形象到雀儿今见无花而啼哭的幻觉形象。这里想寄予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时间感觉呢?就是时光无常。春来花开,春去花谢,这是自然运动的规律。就像我刚才提到的跟女儿的对话,我今天讲“时间意识”这个题目,为什么要给自己涂脂抹粉,去抗拒自然的衰老呢?既然我讲了这个话题,就不能太造作了,不涂粉是自然的状态,该看到什么就看到什么,这就是自然运动的规律。但宝玉的想法就不一样了,我们说他经常发呆、发痴,他的想法是什么?宝玉说:“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这种想法当然是不现实的,但宝玉主观上就是不愿意接受春天忽来忽走,花忽开忽谢这样的现实,而客观上又不得不接受,所以内心就不可避免的感伤起来。在伤春怜花人的眼中,雀儿的乱啼也好像是在为花落枝空、时光飞逝而啼哭,这是心灵微波荡起的第三个幻觉形象。

细读下来我们可以发现,宝玉的三个幻想都是由时间意识串起来的生命联想。从“病了几天”到“绿叶成荫子满枝”,是说时间变化之快。从杏树的生命变化到邢岫烟的生命变化,从“不过两年”到“再过几日”,到再几年,是说万物的生命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直至衰老死亡。从雀儿曾来过,到今乱啼,再到明年是否记得飞来和杏花相会的想象,是说万物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化都是有感觉的。由此可见,宝玉非常清醒的体验到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是顺从时间的。

宝玉和黛玉的不同点在哪里?黛玉对季节变化比较敏感,而宝玉清醒的时间意识则更多表现在对生离死别的人生体验上。可以说,生活中每一次生离死别都会引起宝玉心灵的震颤和怆痛。

有几个大家很熟悉的点。

第11回,宝玉听说秦可卿的病可能好不了,便“如万箭钻心,那眼泪不知不觉的就流下来了”。第19回,袭人为规劝宝玉好好读书,称他再不好好读书就要离开他,结果宝玉又是叹息又是流泪。第57回,这一回是最重要的。宝玉听袭人说黛玉要回苏州的时候,又是流泪,又是痴呆,又是狂闹,这是对顿失所爱的一种心灵极痛的表现。第78回,宝玉为晴雯的死写了《芙蓉女儿诔》,用这篇祭文来追溯和悼念晴雯短暂的生命,其实就是一种对被时间毁灭了的美好事物的惋惜和悼念。

特别是当宝玉听说宝钗已经搬出大观园之后,我们看他是一种什么反应?“他听了之后,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埭”指土坝或石坝、堤坝,就是一条种了树的小堤坝。“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的流将过去”。这里又出现了代表时间的流水意象。“心下一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他从宝钗搬出大观园这一件事就产生了对整个天地间的联想。“悲感一番,忽又想到去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个;死了晴雯”,大观园中的人不久都要散了,这是宝玉最不愿意看到的。

在宝玉的人生中,最让他感到悲伤、痛苦和无奈的就是宴散花谢,即随时间流逝而来的生离死别。宝玉把生离死别看作是天地间无情的事,这说明他不仅是为了怜香惜玉,也不单是为个人家庭的破败而感叹。说这些女儿们走了,我就没有可以怜香惜玉的对象了,护花主人就当不好了,不仅仅是这样。生离死别是众生的痛苦,是一个个体在无穷无尽的自然生活和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面前感到的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宝玉对时间流逝的感受是站在一种哲理层次上的,表现了他对生命存在的关心、关怀。

我们说宝玉的时间意识是变化的,在这样一种时间感觉的压迫下,他顺从时间,但并不惧怕生活,不会因为想到时间无情就觉得人生没意思了,他同时抱有一些反抗时间的痴想。他认为“女儿”,就是正青春的少女们,清莹灵秀、美丽俊雅,汇精华于一身,集美善于一体,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所以他把他心目中的女儿国上升为自己的理想王国,痴想着大观园里的理想世界永远不会改变,希望大观园里的时间能够凝固成永恒,好让这些美丽的生命永久保持在最灿烂的时刻。因此他没有太悲观,他有理想,想反抗时间。在明知道总有一天所有的悲欢都将离他而去的情况下,他仍然竭力的追寻那些美丽的,纠缠着的,值得他活着的人生。他希望人生能够常聚不散,韶华永驻,青春常在。这是天真的幻想,却也是每个普通人都隐藏在心头的一种反抗时间的意识,正如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一样。

几乎在所有的大商场里,像西单大厦、双安大厦、燕沙大厦等,第一层一定卖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化妆品。为什么这么多女生都趋之若鹜?为什么那么大的商场要开辟那么重要的一块地方来卖化妆品?其实这就是人们反抗时间的意念的表现。不就是想用它来使自己不老,不那么快形似枯槁吗?包括刚才我说的,我的老师八十几岁了还在聚会,还希望把聚会的钱留存下来,期待下一个五年再次相聚。当然我觉得这个愿望很有可能实现,因为现在的人都比较长寿,像我的老师八十多岁了还能从遥远的外地赶来参加入学60年的同学聚会,我觉得我的老师活100岁没有问题。这些都是反抗时间的表现。

说到底,反抗时间只是一种时间意识的表现,在现实中可能实现吗?不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无情的现实击碎了宝玉的美丽梦幻。众女儿的结局走向了他愿望的反面,宝玉体验着女儿们死的死,嫁的嫁,离的离,散的散的无奈和悲哀。他本想把自己当成护花使者,护卫青春和美丽,却更加意识到这种行为的无望和徒劳,愈发体验到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凄清寂寥。

不仅众女儿的生命像过眼烟云一样转瞬即逝,就连和黛玉之间的深挚感情,也不能被永久的保存。我们知道《红楼梦》的后几十回是续写的,续写的部分当然不能跟前面曹雪芹亲自写的相比,但也是前面内容的一种集腋成裘。如果要严谨地作科学研究,我们必然要将前80回和后面的分开来看,但这里需要将它视为一个整体,人民文学出版社程乙本修订的版本就是120回。

后面写到了黛玉之死。女儿们走的走,散的散,宝玉本以为他跟黛玉两个人之间的深挚感情应该是永恒不变的,因此对黛玉之死,宝玉起初没有太多的醒悟和悲伤。他有个念想,黛玉应该还飘游在空中和天上,但最终结果是怎么样?黛玉的魂魄不曾入梦来。终于宝玉对情也感到幻灭了,从而对时间所带来的一切有了全新的认识,最终对人生有了自己的选择。按照现在120回作品的结局,从宝玉跟着一僧一道飘然登岸而去开始,时间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束缚了,他超越了时间。

这么说是不是老师在鼓励大家为了摆脱时间的羁绊都去当和尚、道士呢?不是的。虽然现在有些大学生也有选择去当和尚、道士的。我看过一本书做《空谷幽兰》,这本书是美国人写的,讲的是一个美国学者想到中国来寻找道士。起先他觉得台湾的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得比较好,结果他到台湾去没有找到。台湾学者告诉他,你找错地方了,到大陆去吧。后来他就到了终南山,寻访了几百个道士,并统计了山上居士和道士的人数,大概有三四千人。探访过之后,他就写了《空谷幽兰》这本书,写得非常美好。他是用英文写的,后来我们中国人又把它翻译成中文,在终南山修炼的那几千人中不乏大学生及一些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但我并不鼓励大家都去。我以前开玩笑说:“北京这么大,我宁愿跑到植物园去看曹雪芹纪念馆,当解说员。我退休了以后可以到那儿去。”结果家人就笑我,你在人世间有那么多的追求,喜欢吃肉,还喜欢吃鱼,你得把冰箱扛去;你又喜欢听音乐,得把音响扛去;你又喜欢外孙,还得把外孙带去,你有那么多东西割舍不了,还是算了吧。确实,我们做不到。所以我讲宝玉最后超越时间,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当和尚、道士,最终我们还得回到现实。我们可以在现实中寻找超越时间的一些渠道和途径,这就到了我们想讲的作者曹雪芹。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