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琴:《红楼梦》时间意识的表现与意义(6)

摘要: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对生命存在的表现及意义的追问是中国古典诗文的主题之一。从哀叹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的思想情感到对大自然永恒生命的向往,再到在了解了时间流逝的残酷性和不可逆性的同时,以自身的领悟和旷达胸襟得到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等种种矛盾间的和解,古典诗文中的时间表现传达出三种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模式:顺从时间、反抗时间、超越时间。

三、曹雪芹的时间意识:借《红楼梦》将美好的过去带入未来

曹雪芹的时间感觉跟宝玉有点相似,有顺从,有反抗,也有超越。但他的超越不同于宝玉的飘然登岸而去,是一种什么超越呢?是一种洞彻一切死生因果之后的豁达,一种红楼隔雨相望冷的沉着,一种往事只待成追忆的关照。下面我带着大家细读第1回作者的自述,通过作者对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运用来探讨一下曹雪芹的时间意识的表现。大家要注意,诗词经常用意象来表现时间意识,对时间名词和副词运用的比较少,而在叙事文学作品当中就可以用很多时间名词、时间副词。

在这一回当中,曹雪芹侧重从过去时间和现在时间来表现他对时间的思考及对生命的感受。“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注意这里面的一些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

我们可以把这段“作者自云”中的时间名词、时间副词做个排列。很明显,作者把时光切成了两段,一段是过去,一段是现在。“一番梦幻过去了”“当日”“以往”“半生潦倒”都属于过去时间;“今日”是现在时间。过去怎样呢?过去是“当日所有女子之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是“以往所赖天恩祖德之时日”,即过去的美好生活及美好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美好的人们和事物。以往的日子是美好的,现在呢?今日则是“风尘碌碌,一技无成”,是“大无可如何之日”,是美好过去的丧失。在当日和今日的对比中,时光冷漠地流淌过去,这不能不使作者产生一种梦幻之感,所以他说“曾历过一番梦幻”。美国诗人狄金森写过:“假如我从来没有见过光明,我也许会忍受黑暗,可如今,太阳把我的寂寞照耀得更加荒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一个从一开始就承受苦难的人,他能够忍受苦难,然而,如果他曾经见过光明,有过幸福美好的过去,现在美好的过去消失了,这是最令人痛苦的,这样就容易产生一种梦幻之感。

同样是在第一回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曹雪芹时间意识的另一个表现。《好了歌》中说“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陋室空堂”是今天,“笏满床”是当年。“笏”是上朝时拿的记事板,这句话是说现实中的曹家或者小说中的贾府,当年笏板是随处扔的,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他们家是一种什么情景。“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这都是从前和现在的对比。“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我们曾经有个名人,他的儿子如何如何优秀,好像他教育孩子很有方法,还被电视台请去讲他如何教子有方,结果没过多久他儿子就进去了。“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现在的贪官也是这样。“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段是说什么?昨日和今日,正如何如何转眼就怎样怎样的时间体验使作者不得不去思考。思考什么呢?就是努力去发现遗憾和痛苦的原因,为什么昨日拥有的转眼就突然消失了?在思考的同时他又想去寻觅希望,超越时间,想是否能够找出生命的痕迹,让生命留下点什么。所以作者接着说:“我之罪 固不免, 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如今他住的是茅草屋。“瓦灶绳床”,用瓦做灶,用绳子做床,就是吊床,还挺浪漫的。“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这里是自谦的说法。“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大家注意下面这句话:“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让后世的人看到,“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简要给大家解说一下这段话说明的重点内容。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时间是不可逆的,失去的一切都无法挽回,悔不当初没有任何益处。时间是无情的,它将带走、泯灭一切,在这种情况下要怎么样超越时间呢?作者执意要编一本书,以使美好的过去及美好的过去中的人们不被时间带走,能够“悦世之目”,让后世的人可以读到。作者给我们留下的《红楼梦》不仅仅是闺阁故事,更是穿越了时空界限的负载着作者生命的不朽篇章。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有一段话经常被大家引用:“盖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就是说寿命会尽,荣华富贵也只有人在世的时候能够享有,这二者都有期限,不像文章能够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所以古代很多文人墨客把自己的经历和生命体验,把自己的理想、思想、情感用文章表达出来,这样即便史官没有将他们载入史册,只要他们写的东西能够流传后世,不需要借助多么高的权势和地位,一样能留下声名。声名的谐音刚好是“生命”,在声名传于后世的同时,他们的生命也能够自传于后世。可以说,曹丕的这种超越时间的意识,使中国古代文人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个超越时间的途径。这个途径能够使生命个体不再执着于日常生活和眼前的功利得失,也不再沉醉于对无常的时间感觉的焦虑当中。时光无常,聚散无常,青春无常,这些无常的纠缠必然会给人带来焦虑,而超越时间的意识使人摆脱了焦虑。

超越时间的意识使曹雪芹超出了过去时间的局限和对现在时间的悲叹,化解了过去时间与现在时间乃至未来时间之间的对立,把过去和现在一起通过他的笔,通过他的著作带入未来。我写过一本书叫《追忆红楼》,记述了我在写《红楼梦》论文过程中的点滴追忆。我讲《红楼梦》跟曹雪芹写《红楼梦》一样,其实都是对过去时间的追忆,就像西方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这种追忆能够把美好的过去重新带入现在的体验,而现在的体验又将在未来“悦世之目”,在这种心态下,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摆脱了痛苦和焦虑,获得了快乐和满足,飞升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即曹雪芹所说的:“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文学经典不仅是社会生活的表现,更是作家将性灵情致传于天地之间的一种生命活动。最后我们要归结一下,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人有时间意识。当然,可能搞动物学的人会说,动物也有时间意识,只不过它们传达不出来,我们不知道。但是人明确地知道吾生有涯,明白自己有生必有死,因此人才会强烈的意识到自己生命不可重复的价值,才决心从庸庸碌碌的世俗沉浮中抽身出来进行自我筹划和自我完善,努力实现自己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所以我想我们不能从消极的方面去解读黛玉、宝玉和曹雪芹的时间意识。他们对时间的感怀标志着他们对生命的自觉和珍爱。如果没有这种自觉和珍爱,他们就不会那样痛苦地为红尘之悲洒辛酸之泪了。他们可以直接去当和尚、道士,没必要整天哭。黛玉的眼泪,宝玉的眼泪,还有作者的一把辛酸泪,皆是因为对生命有一种执着和感怀,如果没有对生命的自觉和珍爱,他们就不会在感情上那样执着于现实人生。黛玉对宝玉的感情是很深挚的,宝玉动不动就说“我当和尚去”,我觉得这其实是他对现世的深情,或者说是他执着于现世之情的一种娇嗔。饱含着对生命的自觉和珍爱,曹雪芹深爱着他笔下那些聪明灵秀的女儿们。从作者及作品中这两个主要形象的时间意识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生命启示呢?就是在感念于死的同时,要执着于生。他们每个人都看到了生命的终点,黛玉看到了,宝玉看到了,曹雪芹也看到了。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